鉛字鑄造廠「日星鑄字行」與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合作,以數位科技典藏華文世界最後一套完整的正體中文鉛字字體,收錄全套日星「初號楷體」的鉛字與銅模昨天正式上線發表。
圖/蘇健忠
圖為「日星鑄字行老闆張介冠。圖/蘇健忠
【本報台北訊】「我不只要復刻鉛字,還要復刻一個時代,一批了解正體字之美的人。」日星鑄字行老闆張介冠眼睛閃著光。昨天對他來說是重要的一天,將日星鉛字數位化的「日星鉛華」網站正式上線,他規畫的小型鉛字博物館也順利完工。
日星鑄字行是台灣最後一家鉛字鑄造行。兩年前,張介冠與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合作,將日星珍藏、堪稱華文世界最後一套完整正體中文鉛字字體數位化,在數位世界留下永恆的印記。
「日星鉛華:台灣活版印刷工藝」網站收錄近六千種鉛字字體的數位影像,包括全套日星初號楷體。張介冠表示,這套初號楷體源自早年的「風行鑄字社」,該社專為政府印製公文書信與駐外大使聘書,字體力求典雅優美。
融合書法、篆刻之美
每個字都有生命
相傳這套日星初號楷體是清朝進士以毛筆書寫、再由上海篆刻師傅製模雕刻而成。一九四九年由廈門傳進台灣,歷經至少兩回的修整,見證兩岸之間的鉛字史。
中研院將這套字體轉製為電腦字型、免費供各界下載使用(網址:http://typography.ascdc.sinica.edu.tw/),讓當年融合書法與篆刻之美的鉛字,重新走回你我面前的紙頁。
八年前,當各地鉛字行紛紛關門,張介冠堅守「日星」,並展開龐大的鉛字復刻計畫。「鉛字擁有的書法美感與溫潤感,是一般電腦字型缺乏的。」他以日星初號楷體為例,經歷書法家揮毫、篆刻師傅雕刻,「每個字都有自己的生命」。
鉛字也是情感的載體。和中研院的合作過程中,張介冠和工作人員高朗軒結為好友,以鉛字排版為他印製喜帖。高朗軒因病辭世,張介冠一直珍藏著這塊喜帖鉛字版,轉送給高朗軒妻子。鉛字,成為愛情與友情的永恆印記。
「鉛字數位化」只是張介冠復刻計畫的第一步。他表示,他珍藏的鉛字銅模已有損害、也有新字需要鑄造字模。不論修補或重鑄,都必須維持百年前「溫潤典雅」的鉛字風格。
為此,張介冠透過考試招收一批學員,預計花半年時間訓練,讓他們了解「一百年前的人如何鑄字」,包括書法與雕刻的美學訓練。張介冠期許,這些擁有數位技能與古典技藝的新世代活字師傅,讓鉛字技藝和記憶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