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十幾歲的孩子,還在念中小學,未來還要考高中、念大學、報考研究所,甚至是考慮要不要取得博士學位,而這時一個風暴正悄然地出現了,那就是機器人與人工AI的時代將取代孩子的就業市場。圖/美聯社
文/第五德嘉
目前十幾歲的孩子,還在念中小學,未來還要考高中、念大學、報考研究所,甚至是考慮要不要取得博士學位,而這時一個風暴正悄然地出現了,那就是機器人與人工AI的時代將取代孩子的就業市場。
當孩子們還在線性框架中,按部就班地求學時,所謂的「機械化的工業革命」卻開始來臨,目前可以看到的未來是,大學生畢業後,往往去做不用大學畢業學歷的工作,也就是說,台灣這種長久以來人生成功的模式已經被破壞了,幾乎每個年齡層都可能碰上就業危機。
機器人與人工 AI的超高速進化
因為科技進步的速度太快,遠遠超乎人們的想像,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世界上許多新創公司,例如Facebook、Google、YouTube、Instagram……的員工數量非常少,甚至是少到只有幾百人或是不滿一百人,卻能擁有非常大的市場價值。
這就是人工智慧與自動化機器人躍躍欲試的趨勢,連台灣廠商鴻海都在尋求能取代人工製程的機械設備,以避免管理員工的困擾。所以,無論是未來各種傳統產業轉型或是新創產業的建立,都可能只需要少量員工,其他工作可以交給人工AI或是智慧型機器人來處理,這就是所謂的「科技破壞力」,因為新科技產品的出現,導致無特殊專長的人會轉向低薪職業,甚至失業的未來。
破壞性創新導致就業市場變小
破壞性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也稱作破壞性科技(Disruptive Technology),就是指經濟市場上關於生產或服務有了科技性的創新,讓現有商業市場遭到全新的挑戰,各種商品的性能與生產時間都被徹底改變,全球經濟進入先進發展與演進。
這種破壞性創新,在世界歷史上都曾經發生過,例如:汽車產業出現,跟不上時代的馬車製造商倒閉,而那些馬車工廠工人失業卻又能盡速就業補位,使得社會的演進變得更快更好。
目前,新世代孩子們要面對的是人工AI與機器人,這個破壞性創新可能造成的是無就業的現象,因為人工AI是能取代很多工作領域。
所以,爸媽和孩子要跳脫現有的學校學系排名的迷思,在課業之外,要樂意挑戰一些專業又有特殊性的才能,來對抗未來職缺不多的潮流,譬如現在有些新興工作:網路人類行為分析、跨國產權轉移、職場教練、動力裝甲設計……這些新領域可以鼓勵孩子開始涉獵接觸。
鼓勵孩子遠走舒適圈與同溫層
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經濟系主任泰勒.柯文(Tyler Cowen)認為世界已經向「平庸世代」告別,未來世界要的人是基因怪胎(Generic Freaks),這些怪胎是指擁有胡思亂想能力的孩子。
父母不要看到孩子功課不好,還沉浸在一些稀奇古怪的研究而傷透腦筋,其實,孩子可能就是那種有不可預測能力的奇葩,是充滿創意的人才。
身為未來世代的孩子們,如果因為家庭栽培出各種與眾不同的特殊才能,能看透身邊事情的真相、有非常好的交流能力、超優質的人脈、高EQ與危機應變力,這就是未來世界的人生勝利組,畢竟這些是人工AI還無法取代的。
總之,讓孩子從小習慣離開舒適的家,遠走舒適圈與同溫層,多在人群中穿梭、在公眾場所走動、在大自然中體驗真實,如此一來,才能培養出靈敏的思考力、適應力和個人的特殊才藝力,在未來的職場上,才能擁有獨當一面的「奇葩就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