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鳥農夫種米 泥鰍回來了

 |2016.09.24
1245觀看次
字級
首屆生態米博覽會起跑,每一顆稻米背後都有一段故事。圖/杜建重

【本報台北訊】台灣近年有些年輕農友,放棄使用農藥、肥料的慣行農法,投入友善環境農耕行列,重現人與動物共同吃飽的榮景。有準阿美族媳婦就回部落種植「哈拉米」,讓田間的蝌蚪、泥鰍每天開心「哈拉」,清晨的農田彷彿嘉年華會。

農委會林務局昨舉辦生態米博覽會,於台博館展出十四位通過綠色保育標章驗證的農友所生產的「生態米」。「生態米」採用友善環境的耕作方式,生產過程兼顧自然環境及生物多樣性。

來自秀姑巒溪最上游的「哈拉米」,是「吉哈拉艾」聚落的阿美族人堅持沿用百年水圳灌溉復育的成果。三十二歲的準部落媳婦王佳涵,身為漢人,但深愛原民文化,東華大學族群所畢業後,難忘花蓮黏人的土地,兩年前放棄中研院工作,跟著就讀台大博士班的阿美族男友,回到花蓮豐里,以友善環境農法復育溼地生態的「哈拉米」。

「哈拉米」名稱是取自保育類動物台東間爬岩鰍的阿美語「Hara」。王佳涵說,族人之前採用慣性農法,田裡的蝌蚪、青蛙、泥鰍都不見了。為了生態,九十八年起使用自然農法,不僅沒施灑任何農藥,連對人體無害的苦茶粕也不用。雖需更多人力整理田地,但族人都很開心。

有伴鳥農夫之稱的謝佳玲,今年三十六歲,現居宜蘭縣員山鄉深溝村,原本從事環境教育工作的她,五年前,一場大埔事件的網路筆戰中,她發表有關農田應農地農用的文章,被網友嗆聲「既然農田這麼重要,不然你來種田啊!」為賭一口氣,她放棄辦公室工作,捲起褲管當農夫,證明年輕人也能靠種田養活自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