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地球暖化災難 政府豈可束手無策?

 |2007.04.11
594觀看次
字級

聯合國日前提出報告,警告世人若不注意暖化的後果,全球因暖化而缺水,十年後,以億計的人口將因缺水肇致生活陷入困境。再據國際能源總署的統計,台灣人口全年排放的二氧化碳是全球平均排放量的三倍,每年每人約排放二氧化碳達十二公噸,占全球總量的百分之一。換句話說,台灣人對地球暖化「居功厥偉」。

當然,台灣人絕非每一人都在排放二氧化碳,而是台灣的工業如石化及大煉鋼廠等,都是能源耗量極高的產業,其排放二氧化碳比率偏高,已成為對全球氣候負面效果的元凶之一。台灣如不及時調整產業結構,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勢必成為世人十手所指的溫室效應殺手。

環保署並非不知其嚴重性,但環保署既缺少能源去遏阻石化、鋼鐵工業的建廠,且亦必須顧及台灣的經濟成長。近年來台灣經濟漸走下坡,必須賴石化與煉鋼帶動下游產業發展,因而也顧不得對全球環境造成的傷害。

要解決這項問題,國人要有關懷全球暖化致災難的慈悲心,對十年、二十年後全球缺水,氣候異常,動物集體消失,植物大量枯死,以及其他生態失衡等,要心生警惕,不能「不見棺材不流淚」,此時此刻就發願犧牲一些生活的享受,忍受某些經濟發展停滯的不便。大家必須認清,環境惡化的影響,人人均將身受其害,並不因為你是富人,就可逃過一劫,如果還要為一己之私計較,則地球走向毀滅,指日可待。

國際間為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曾共同簽訂「京都議定書」,同意自二○○五年起逐漸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可惜排放量最大的美、中兩國均未簽字,而我國則不屬締約國,可不受約束。然而作為地球村的一員,人人都不能推卸責任。目前美國民間已對政府施壓,要求布希政府提出對國際有所交代的方案,而我國由政府提出的「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則仍卡在立法院,此法通過,環保署才有法源的依據,方能執行制衡的功能。

但我們對此並不樂觀。其一是朝野的態度均不積極,既恐懼經濟發展、得罪廠商,進而影響選票;何況連大國都可視而不見,我們以蕞爾小國,又何必對此操心?與其限制排放二氧化碳,倒不如埋頭從事替代能源的研發,一旦有成,名利雙收,一舉數得。

朝野對環境改善的態度,我們不敢苟同。研發替代能源固是世界潮流,但其動機與其說是恐懼溫室效應,不如說是高價能源所激發出的生存之道。其實替代能源何日可以正式「替代」,尚未可知,即使可以「替代」,是否又衍生其他的負面效應,亦在未卜之數。

地球已面臨空前危機,尤其是台灣,暖化的速度是全球的兩倍,中央氣象局統計,二○○六年台北市高溫超過三十五度的日數高達四十一天,而近三十年(一九七一至二)平均數僅有三十三點七天而已。另據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報告,台灣地區的颱風強度會不斷增強,暴風雨或豪雨的次數也將攀升,尤其是水源不足,將導致民生用水與工業用水的枯竭,從高山到平地,寶島生態均將呈現異常現象。

面對上述一連串怵目驚心的數字,不得不令人←人之憂,尤其政府迄今仍未能制訂一套長期而完整的對策。未雨綢繆、高瞻遠矚本就是執政者的職責,人民福祉,大地浮沈,都繫於執政者能不計一時之利,而能洞燭於未來的眼光與胸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