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人類未來能源、資源、糧食的寶庫,從南海多方角力,可以知道海洋對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性。然而開發海洋最重要關鍵在人才,遺憾的是歷來政府雖然強調開發海洋,但是投注在海洋相關人才培育的用心和經費,遠不及其他領域,不僅高階海洋工程、海底探勘、海洋科技、海洋管理人才等嚴重不足,連底層漁撈技術人才也短缺(多數仰賴外籍漁工),海洋相關科系畢業生,能學以致用的比率偏低,造成人力資源浪費。
我們在新政府的施政藍圖中,同樣沒有看到完整的海洋意識和人才培育計畫,以目前國內海洋科技水準,難以參與全球海洋開發與競逐,加以國人對海洋認知普遍匱乏,台灣想邁入海洋國家何其遙遠。
以歐盟為例,其百分之七十五對外貿易,通過海運來完成,海洋及相關產業,在歐盟經濟發展中,扮演至為重要的角色,藍色經濟已成為歐盟科研投資的重點領域之一。為因應新海洋時代來臨,歐盟大力推動《藍色經濟創新計畫》,希望透過海洋科技與經濟的進一步融合發展,在海洋領域獲取更大的利益。
該計畫重點之一,即是展開技能培訓,提高海洋從業人員技術水準,從數量和品質上,加強歐洲的海洋科研力量,將歐洲建設成最能吸引頂尖人才的地方,並透過「新居禮夫人計畫」鼓勵更多人從事研究事業,同時吸引全世界科研人員,到歐洲加入海洋科研行列。
鄰國日本經濟、社會發展高度依賴海洋,海洋產業加上臨海產業總產值,占日本國內生產總值的一半。日本海洋科學研究係由大學、政府部門及相關產業共同承擔,為促進學術界與產業界的合作交流,日本政府還在許多地區成立了海洋「創新群聚」。
為配合海洋人才需求,東京海洋大學向日本教育部提出設置「海洋資源環境學院」計畫,下設海洋環境科學及海洋能源兩個學系,除學習大氣與海洋、海底有關之基礎科學外,並各自習得環境科學、海底資源與再生能源利用之相關知識、技能。
台灣想成為海洋國家需要紮實的人才團隊,只是人才不會從天上掉下來,需要靠培養,尤其海洋創新體系的建立,更是需要結合海洋基礎研究與產業群聚力量。台灣新政府的前瞻海洋政策與完整的人才培育計畫,又在哪裡?
李武忠(台中市/農經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