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出版看似蓬勃發展的現今,舉目可見書籍雜誌、報紙廣告單、各式型錄、海報等印刷品,幾天不整理,恐怕就會被這些源源不絕的紙張給淹沒了,面對這些觸手可及,有時恨不得去之而後快的文字印刷,我們習慣性的稱它們為「垃圾信件」、「垃圾廣告」,現代人大概很難想像,幾十年前,人們對於上頭寫著、印著字跡的紙張是多麼珍貴與敬重。
「敬字」的習俗由來已久,昔時不管是不是讀書人,對於文字都有著敬重之情,只要上頭有任何文字的紙張,絕對不會任意丟棄、任其散落各處,或是毀損污漬,一定要收集妥當在「敬字亭」中集中焚化。
台灣各地迄今仍留存許多古蹟級的敬字亭,敬字亭的興建可追溯到清朝光緒、咸豐甚至嘉慶、乾隆年間,造型多為四層八角亭,外觀典雅素樸,最盛時期,敬字亭曾經多達百座以上,於特定時間還舉辦「送聖蹟」的活動。
「送聖蹟」是一項處理廢文紙的重要儀式,古人訓示子孫要「晴耕雨讀、敬字崇文」,他們認為文字是「倉聖人」(倉頡)所發明,用來記錄聖人言,以達後代仰慕追隨之效,因此文字經過焚化後的字灰,仍是「聖蹟」,處理上還不能絲毫馬虎。
「聖蹟」自亭中清出之後,須先用沉香或檀香燻過,再用乾淨的白紙妥善包好,定期舉行「送聖蹟」活動,將之送入大海或溪水中。典禮莊嚴隆重,絲毫不得馬虎,以示對文字的崇敬。
除了形式上的送聖蹟儀式之外,以前的地方仕紳常會以身作則,出門時隨身帶著竹簍,看到地上有被丟棄的字紙、使用過的破舊書籍簿冊,或污損浸溼的紙張,一定恭恭敬敬的將它檢拾起來,整理過後,再送到敬字亭集中火化,上行下效之下,敬字亭的存在是實質和意義兼備的。
至今全台各地仍有代表性的敬字亭保存良好:從高雄美濃、台南、集集、鹿港、到龍潭、板橋……都可瞻仰到「敬字亭」「聖蹟亭」的丰采,對書寫文字逐漸被鍵盤取代、開卷閱讀風氣慢慢低落的現代人來說,再一次凝視「敬字亭」孤獨的身影、沉思前人惜字敬字的恭謹心情,毋寧是最好的懷舊巡禮之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