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三日軍公教大遊行,提出「要尊嚴、反汙名」的訴求,點出這次活動的大方向,但仍然沒有提出完整論述,也未能針對蔡政府的作為,提出一針見血的批判。
今天蔡政府的一切積極作為,其實是要延續當年李登輝「去中國化」的路線,全力推動「親美、媚日」的「文化台獨」。
一九九四年李登輝在國民黨內掌握實權之後,立即動員學界中所謂的「自由派」,啟動「教改」,把師範體系當作是支持國民黨威權體制的保守力量,千方百計地要讓它瓦解,即使賠上台灣教育的品質和未來,在所不惜!
今天的蔡政府則是把國民黨當作「外來政權」,假借轉型正義之名,設計並動員行政、立法、司法的一切力量,清算國民黨黨產,希望把它「打倒在地」,讓它「永世不得翻身」。
在他們看來,軍公教人員和企業界人士,是依附「當權派」的「幫凶」,所以要「拉一派,打一派」,拉攏勞工和青年學生,對這些人展開鬥爭。蔡英文口中的「改革」,其實就是台灣版的「文革」!
對於台灣的歷史發展而言,民國三十八年是十分重要的一年。台灣原本就是主要由漢人所組成的移民社會,光復之初,六百萬人口中,原住民只占十六至二十萬人。
那一年,跟隨國民政府撤守到台灣的兩百萬人中,不僅包括六十萬大軍,而且還有一群來自全中國各省的文化菁英。他們大多屬於共產黨當年清算的對象,也就是地、富、右、反、壞等所謂的「黑五類」。
當年大陸馬列主義當道,中共繼「三反」、「五反」等一系列政治運動之後,又推動「文化大革命」;胡適、殷海光等自由派學者,徐復觀、唐君毅、牟宗三等新儒家學者,在台灣堅持他們的理想,才發展出日後的民主花果。
其他文人學者從張大千、林語堂、溥心畬、臺靜農以降,莫不攜來豐富的文化資源,他們和許多中、小學老師長年耕耘,結合在地民情風土,發展出今天兼容並蓄的台灣文化。
蔣經國主政時代,跟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的文化菁英,像孫運璿、李國鼎、趙耀東、尹仲容等人,和台灣企業界的優秀人士,像王永慶、張榮發、高清愿等等。
加上台灣民眾的共同努力,不僅塑造出「四條小龍」的東亞經濟奇蹟,且把台灣的民間社會塑造成一個「比中國更中國」的「文化中國」。
蔡政府上台後,對於內政、外交幾乎一籌莫展,對於推動「文化台獨」,卻秉承李登輝意旨,一意孤行,不遺餘力。但在中共「反國家分裂法」的箝制之下,又不敢明火執仗,挑釁對岸,只能「鴨子划水」,把國民黨和軍公教人員當作「前朝餘孽」,動不動就拿來羞辱一番。
任何人都不難看出:蔡政府正在進行一場「自我閹割的革命」,其民調支持率持續下滑,可以說是勢之所必然。
問題是:如果國民黨看不出當前台灣政治僵局的關鍵所在,不知道「文革」後中國的罩門,提不出「文化中國」的整體論述,不曉得如何突破馬政府「自我設限」的兩岸困局,也不知道如何跟對岸建立可長可久的對等關係,只是趴倒在地,任人宰割。
或甚至只會跟從綠營的論述,「拿香對拜」,則選民仍然不可能對國民黨寄予任何期望。
這才是九三軍公教大遊行過後,藍營必須念茲在茲、深刻反思的根本問題!
黃光國(台北市/台大心理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