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分證的演變讓新北市長朱立倫直呼懷念。圖/陳珮琦
【本報新北訊】你知道台灣何時開始有戶口名簿嗎?稱謂「查某嫺」是什麼?新北市民政局舉辦戶政創新成果展,陳列戶政百年發展以來的珍貴歷史文物,包括光復初期三十五年戶籍登記申請書及戶口清查表、身分證第一代到第六代的演變、戶口名簿歷代轉變,還有印鑑條、出生證明、結婚證明及門牌的演進樣貌等,讓新北市長朱立倫直呼懷念。
朱立倫說,尤其看到古早的出生證明,「讓我想起我就是接生婆接生的」,有時光倒流的感覺,十分有趣;民政局長江俊霆表示,這些珍貴的戶政歷史文物都珍藏在各戶政事務所的檔案室,溫溼度嚴控,相當珍貴。
根據記載,一八九六年日本在台總督府進行台灣住民戶口調查,由憲兵警察根據居住戶籍,於一九○五年完成了第一次臨時戶口調查,當時全台人口為三百零三萬九千七百五十一人;一九一五年第二次臨時戶口調查,全台人口則為三百四十七萬九千九百二十二人。
而在一九三三年,台灣人民開始有正式戶籍,一九四六年首次核發身分證,當時身分證記載姓名、性別、戶籍地址、父母,到了一九五四年第一次全面換發國民身分證,上面多了職業欄,一九六五年第二次全面換發時,則又多了血型。
一九八六年,國民身分證上則刪除了職業、教育程度、本籍;二○○五年國民身分證全新再改版,規格與健保卡、信用卡差不多,且全面護貝,還有二十一種防偽功能。
蘆洲戶政事務所課長蕭俐俐表示,日治時期的戶口名簿是用毛筆抄寫,除了註記省籍,還要記載是否裹小腳、種過牛痘或吸食鴉片,此外「稱謂」也令人大開眼界,例如「查某嫺」就是幫傭,「庶子」就是與妾所生子女,「過房子」代表同宗養子,反映出當時社會現象。
舊時身分證「職業」欄還有「賣卜」代表是算命師、「左官」是泥水匠、「花摘」是採花工等,內容相當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