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長柯文哲走馬上任後,立即喊停前任市長郝龍斌極力推行的「路平專案」,另外成立「道路管線暨資訊中心」,取代管理道路品質。
然而根據台北市府研考會七月底的最新民調顯示,超過八成的市民並不滿意台北市的道路品質。
道路品質不佳,平整度不好,不但會引起民怨,甚至是國家的恥辱,如果連區區的道路都整治不好,有何顏面侈談「國艦國造」、「國機國造」,或是其他更高科技的建設呢?
台灣道路的施工文化不良,低價搶標,施作時偷工減料,加上監工不嚴,驗收馬虎不確實,道路品質當然永遠都難以提升。
宜蘭的道路品質堪稱是全國之冠,這得要感謝前任縣長陳定南的「六親不認」,有「陳青天」稱號的陳縣長,外出時隨時監督施工中的道路品質,驗收時,更是親自以榔頭敲除查驗施工品質,不符合圖說設計標準,即令廠商刨除重做,試問:如果全國各縣市首長都如法炮製的話,道路品質怎麼會出現路不平的情況呢?
道路要平整還必須做到以下兩點:一、有效管制道路挖路的次數,不要出現三天一小挖,五天一大挖的情況,否則再好的道路都會「變臉」。
二、市政府應該建立「巡路制度」,透過專人、里辦公室或市民專線等通報系統,遇到道路出現坑洞不平情況,立即反映,馬上修補,才不會出現「小洞不補,愈拖愈大洞」的現象,最後就拖垮了整體的道路品質。
愈進步社會的民眾,對於道路品質的要求愈高,路面是否平整,不但影響到用路人的安全,坑坑疤疤的路面也會對車子的零件造成莫大的損失,值得施政者多費心留意。
道路平整、路燈明亮和水溝通暢,是與小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事項,市政府應該把民眾的小事當成大事處理,讓市民可以安居樂業,這樣才能提升市長和市政府整體的滿意度。
看到超過八成民眾不滿意台北市路平的報導,再出門看看住家樓下路面坑坑疤疤,至少四五道新舊施工留下的痕跡,心中感觸良多,路不平,不是技術問題,是施工文化與態度問題。
吳俗(台北市/自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