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裡的閩南語】 法度引申為辦法、方法

文/陳俊明 |2016.07.27
1404觀看次
字級

文/陳俊明

「法度」一詞自中國開始建立國家之際,即已為禮法典章的簡稱。譬如

《尚書.大禹謨》:「儆戒無虞,罔失法度。罔遊於逸,罔淫於樂。」此為禹治水功成,百姓尚待安撫,舜召群臣討論政事,禹的助理伯益就建言︰「告誡規勸人們改正缺點錯誤,莫失禮法規章。切莫玩到放逸,也不要沉迷於音樂。」

其次《論語.堯曰》︰「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孔子體會堯的仁政而說:「謹慎地審查計量,周密地制定禮法制度,建立公正的人事制度,讓國家的典章法令暢通無阻。」是良好的政治方針。

「法度」在佛教則指比丘之戒律與威儀。吳康僧會譯《舊雜譬喻經》:「佛弟子行步有法度,被服有威儀。」指佛弟子連走路都具一定的威儀,衣服也有一定的規範。

西晉無羅叉譯《放光般若經》載:「汝詣彼國,攝持威儀無失法度。所以者何?彼國菩薩奉持律行,是以生彼。」指東方寶事如來之寶跡世界,有普明菩薩欲往釋迦文佛世界,寶事如來告知︰「你造訪該國,要持戒與威儀並重,切莫有失禮儀。有何緣故?是該國菩薩奉持戒律生活之因緣,才生於該國。」

北魏慧覺與威德合譯《賢愚經》:「從今以去,此諸醫師,不足更喚。惡意相誤,病更不瘥。今我自當,如前法度。隨病所須,更莫喚醫。婢便看養,長者得瘥。」

指放鉢國的首富長者曇摩生病,已經換了好幾位醫師都醫不好。長者因此便說︰今後就不要再請這幾位醫師了。他們惡意延誤,病便不會好。自己決定依照以往的辦法,不再請醫生來。由婢女照顧,長者的病便自然痊癒。

上一例句,是佛經裡極少不以「法度」作戒律威儀用,且為首度引申作「辦法、方法」使用,屬於中古漢語。

今日普通話不用「法度」一詞,惟使用辦法、方法等詞。

但閩南語與客家話均沒有「辦法」、「方法」之用語,卻保留有「法度」的引申義。因此,閩南語沒辦法是「無法度」(bôhuattōo);有辦法便是「有法度」(ūhuattōo)。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