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小朋友好奇的看著樹下的觀察人員。 圖/陳浩
領角鴞家族白天都在樹叢中休息。 圖/陳浩
文/蘇林 圖/陳浩
台北市立動物園員工上下班必經的行政大樓前樹叢內,六月下旬悄悄進駐了領角鴞一家四口,瞬間成為園區內超級舒壓的關注焦點。動物園員工除了爭相走告、聚集到特定地點偷瞄這家人,還難掩開心,彼此提醒要輕聲細語。
六月底,一對俗稱「貓頭鷹」的領角鴞爸媽帶著二隻幼鳥,住進動物園的樹叢中,進行居家及野外求生訓練,不少知情的動物園同仁,不但抽空專程探視,一有機會路過時更會抬頭看看,確定牠們是不是還待在原處。
領角鴞為珍A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一般生活在都會邊緣的淺山地區,牠們通常晝伏夜出,白天停棲在樹叢內休息。領角鴞是小型的猛禽,但若其他鳥類發現牠們,還是難免群起鼓譟示警。像這次領角鴞家族之所以會被「看見」,就是園長金仕謙注意到附近的紅嘴黑鵯、大捲尾及樹鵲們一陣鼓譟,正想一探究竟時,赫然發現近在咫尺的領角鴞一家四口。
一般而言,貓頭鷹是童話故事或電影裡才會出現的神祕動物,很少人有機會在野外親眼目睹牠們的身影。由於動物園努力保持園區環境的原始樣貌,近年來愈來愈容易在這裡觀察到野生的、非園區圈養的山羌、白鼻心、鼬獾、穿山甲、大赤鼯鼠、大冠鷲、台灣藍鵲、竹雞、黃嘴角鴞等生活在淺山地區的動物,但這回看到領角鴞大剌剌停駐在辦公室窗外的樹上,而且還是兩大兩小共四隻,對動物園員工來說,仍是新鮮頭一遭。
都市中可提供給領角鴞繁衍的天然樹洞不好找,不會築巢的領角鴞往往被迫將蛋產在如椰子葉柄基部、甚至抽油煙機通風孔等不適合的場所,因此每到繁殖季節,常有幼鳥意外落「巢」事故發生。動物園此次發現的二隻領角鴞亞成鳥,體型快跟成鳥一樣大,但羽毛顏色較灰白,白天幾乎都不移動位置,偶爾理理羽毛、歪著頭看看樹下不時來關心牠們的人,或是乾脆閉目養神。
領角鴞不僅是台灣的特有亞種,也是台灣分布最廣泛、最有機會出現在人們生活周遭的貓頭鷹。隨著人類開發,造成淺山地區的棲地破壞,對於食物選擇要求不高的領角鴞,也得從淺山地區進入都市冒險,牠們會捕捉紅鳩、麻雀、白頭翁、老鼠、青蛙、蜥蜴甚至是蟑螂等都市常見的動物,來餵養牠的小孩。所以只要在都市裡環境良好的區域,就有機會遇見嘗試與人類和平共存的領角鴞,春夏夜晚甚至可聽到牠發出單調「不──」的鳴叫聲。
領角鴞公、母外貌同型,頸椎共有十四節,頭部可轉動二七○度。野外一般母鳥的體型較公鳥略大些,每次可以產下二至四枚卵,母鳥負責孵卵,公鳥負責提供食物和警衛。剛孵化的領角鴞寶寶全身白絨絨,約一個月就會離巢,剛離巢羽翼未豐的領角鴞寶寶仍然會聚在一起,接受親鳥的保護和餵食,同時慢慢地學習捕捉獵物所需的各項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