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過去台灣留學風氣盛,三十年前光是留美一年就有五萬人;不過近年出國留學人數驟減,二○○二年至二○一四年出國留學人數沒有破過四萬人。最近歐洲有恐攻、日本有大地震、美國校園不安全等各種因素,也成為家長與學生對留學卻步的原因。但學者分析,年輕人不是不出國,而是不想出國「做學問」,家長是否「放手」,也是關鍵。
文大大傳系教授林福岳指出,這十年來台灣學生出國留學、讀研究所的比例愈來愈少,因為台灣學生對於追求知識和做學術研究,愈來愈沒意願。從社會現實面來看,他們覺得書讀得多和就業、成就沒有太大相關,出國讀書又是一筆龐大開銷,更讓他們興趣缺缺。
深層一點來說,台灣整個社會,對於知識和學問的態度非常偏差,不覺得是「有用」的東西,所以家長也不太鼓勵。林福岳分析,近年出國遊學打工的人數一直上升,愈來愈多學校在暑假也都開設各種學習服務的國際義工團隊,可見學生不是不出國,而是不想出國讀書。
曾留學麻省理工學院、IOH創辦人莊智超說,留學除了拿到學位外,應該是對異文化的學習,因為單從另一個文化的角度,看一件原本有定見的事情時,才會發現世界的觀點,是如此多元與不同,才能產生對事物的獨特看法。
恐攻+時程長 影響留法
教育部統計,台灣學生赴法國留學簽證人數,雖然近年持續增長。但是法國一年半內發生三次恐攻,台灣學生、家長人心惶惶,恐影響赴法留學意願。
教育部國際司副司長藍先茜表示,早期到法國讀書主要是學藝術跟語言,最近有些學理工的也會選法國。台灣有些高中的第二外語已開始選修法語,因此留法學生有逐年增加傾向。
不過,藍先茜坦言,法國恐攻會影響赴法留學意願,就像九一一過後,去美國讀書的學生也減少許多。不過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是平安的,到處都有天災人禍,年輕人可能還是覺得值得去試,但家長就很不安。
曾在法國巴黎讀書的北藝大兼任助理教授林瓊華說,雖然巴黎被認為是全世界最便宜求學的城市,但留法拿博士學位要比留英美系的國家多了近兩倍時間,特別是人文社會學科,如果少了一點「天真的膽氣」,未來在新自由主義的席捲下,台灣留法攻讀博士學位的傻瓜應該會減少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