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委管碧玲質詢時指出,南海附近國家都沒有主張該海域為經濟海域,南海等同公海可以自由捕漁,要求農委會廣為宣導讓漁民不要恐慌,農委會也同意照辦。
如果這樣的說法屬實,那過去的政府都在欺騙漁民,讓漁民誤入險境,而以後我國漁民可大搖大擺在南海海域捕魚,其他國家無權干涉,這對我國漁民是一大「福音」。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海洋具備多項功能,包括:調節氣候、產生氧氣、提供食物藥物,且蘊涵豐富天然資源,每年創造的經濟產值高達二兆美元。全球正掀起新一波「藍色圈地」運動及填海造陸工程,企圖擴張專屬海洋領域,導致海上爭端衝突不斷。
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擁有兩百浬專屬經濟海域,才能勘探、開發和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和海床及其底土的自然資源主權,以及在該區內從事經濟性開發,如利用海水、海流和風力生產能等。魚類捕撈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更大的權益在礦產、天然氣、石油等開發,因此我國政府不能只強調漁權卻放掉更大的權利,更不能模糊焦點。
為了擁有兩百浬專屬經濟海域(EEZ),各國無所不用其極,除了積極填海造島,日本政府還請該國水產土木建設技術中心,到沖之鳥礁水域進行珊瑚移植工作,將之視為確保EEZ水域劃設之重要工作。中國大陸則透過興建一艘十萬至二十萬噸級的巨型「養魚工船」,成為可移動式海上生產基地,南沙群島中的美濟礁將成為其首個試驗點,如果運行良好,將向其他島礁區或海域推廣,目標正是要發展深遠海漁業生產和伸張海權。
面對各國動作,台灣政府除了強調太平島有淡水有經濟活動外,也應該善用台灣傲人的水產繁養殖技術,在太平島進行海洋養殖及漁業資源復育,來強化太平島是島非礁的事實,會比光噴口水來得實際!
杜宇(台中市/陳李農改研究團隊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