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小學堂 白居易〈觀刈麥〉

文/章定 |2016.07.14
3319觀看次
字級
唐詩小學堂 白居易〈觀刈麥〉 圖/RM包
唐詩小學堂 白居易〈觀刈麥〉 圖/RM包

文/章定

今天要介紹的唐詩,是中唐詩人白居易的作品。詩作中除了反映農民於夏季烈日之下殷勤割麥的辛勞,更呈現深刻的諷喻性──政府賦稅的嚴苛與貧富苦樂不均的社會悲歌。

首先我們先看頭四句「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農家人民一年四季中,其實很少有清閒的時候,特別在五月期間,金黃色的小麥熟成覆蓋著田隴,又到了收割的時節,所以壯丁皆在南岡趕忙著收割小麥。婦孺攜帶著飯食,前去田地替辛勞的壯丁送飯,呈現出「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的忙碌情景。

農曆五月正值仲夏,烈日當空,南風炎熱,在此時下田割麥,其艱辛可想而知,故白居易便描繪「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儘管暑氣蒸騰、炎光逼人,農民精疲力盡,仍持續收割著,只因想趁白日變長的仲夏,多收割一點。

白居易又接著寫:「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遺穗,左臂懸弊筐。」描寫一個貧窮的婦人抱著孩子,左手臂掛著一個破竹筐,撿拾遺落田地旁的麥穗畫面。

為什麼婦人的處境會這麼艱困悲涼呢?這四句給了我們答案:「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因為政府賦稅嚴苛,她繳不出稅,只好變賣田地;後來田地賣光了,她也無力維生,只好抱著尚待撫育的幼兒,到人家的田地去撿拾麥穗填饑。

過去,婦人也是割麥者,如今卻變成拾麥者,這是多麼鮮明而強烈的對比!這個對比也充分說明為什麼那些割麥的農民,不畏烈日當空、暑氣逼人,也要辛勤割麥的原因了。

白居易最後說:「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念此私自媿,盡日不能忘。」他以悲天憫人的心,自我反省。身為地方官的他,從不需要辛苦務農,就能拿到高額的俸祿與米糧;反觀這些農民,卻必須辛勤耕種,才得以溫飽三餐。

看完了這首詩,小朋友們是不是也像白居易一樣,能開始珍惜目前擁有的一切呢?如果是的話,別忘了將自己所擁有的幸福,多多分享給需要幫助的人!畢竟我們所擁有的,比起這首詩裡的農民與貧婦,真的多太多太多了,不是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