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已成為台灣農產品最重要的出口國,為分散貿易風險,政府正積極研擬開發新南向市場。
台灣與東南亞國家,均未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出口農漁產品均需課以十多趴關稅,相較於大陸與東協十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許多出口農漁產品關稅為零,先天上已處於劣勢。
想要鼓勵台商前往東協國家農漁業投資,需要組成國家隊以政府資金、技術、人才等做後盾,先建立灘頭堡,再透過優惠條件吸引台灣農企業前往投資,並結合當地社區人力、自然資源、本土企業等共同開發,採取一條龍產銷模式。
東南亞國家的農漁業大量外銷,可以將重心放在加工製造與行銷,才能避開與當地農漁民生產的產品競爭。
東協已成為大陸重要的資源來源國,東協國家也自大陸獲得了大量的外匯收入。大陸對東協的出口國主要分散在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泰國、 越南和新加坡等六個國家。
除了直接貿易外,雙邊在農作物品種和栽培技術,人才培訓和研究交流,農業技術試驗示範區建立等,也建立良好合作關係,大陸正加強對東協各國的農業投資。
從大陸與東協國家農業貿易現況,應可找到台灣農業前進該地區的切入點,只是兩岸都將貿易及投資目光投向東南亞國家,在當前全球經濟成長趨緩,貧富差距擴大的情況下,只要有助於當地就業機會及經濟成長提升,都會受到在地國歡迎。
若將政治凌駕經濟,把東南亞當作兩岸無煙硝的博弈地區,很可能重蹈過去南向政策失敗的覆轍。
李武忠(台中市/農經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