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探究】 拜謝與辭謝

文/王兆貴 |2016.07.12
1931觀看次
字級

文/王兆貴

西元前六三六年,流亡在外十九年的晉公子重耳,輾轉來到秦國。秦穆公看好他,有意幫他返回晉國執政,恢復秦晉邦交,於是,熱情招待了他。

宴會上,賓主雙方賦詩表達情懷。重耳朗誦的是〈河水〉,以河水流向大海為喻,抒發了自己的歸國之志;穆公朗誦的是〈六月〉,讚揚了中興之臣輔佐周天子的事跡。重耳的從臣趙衰一聽,這豈不是在勉勵重耳擔當起輔佐周室的使命嗎?於是立即借題發揮,提請重耳趕快拜謝穆公。

接下來的場面,《左傳》是這樣描述的:「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級而辭焉。」作為諸侯國之間的外交禮儀,這裡用了降、拜、稽首、辭四個詞彙,表達賓主雙方互相尊重之意。

按照古籍解釋,「降」字右邊的「夅」,是倒寫的「步」字,意思是自上而下退後一步,這裡是指退到下一級台階,以低向高,敬仰之情也就在其中了。

「拜」字屬於手族,象形為兩隻手作揖。作揖與打拱不同,前者雙手合十,通常用於禮儀場合,表示虔誠恭敬;後者兩掌抱拳,原本用於軍旅,表示手中沒有武器。後來,作揖多用於祭祀或禮佛,且偏於女性;打拱多用於江湖或鄉野,偏於男性。諧趣聯「醉漢騎驢,顛頭簸腦算酒賬;艄公搖船,打拱作揖討船錢」,將打拱作揖連用,則是泛泛而言的形象比擬。時至今天,儘管有了招手禮和握手禮,打拱作揖仍然華夏兒女常用的行禮方式。

稽首,是古代跪拜禮的一種。周禮有九拜之說,除稽首外,還有頓首、空首等。「稽」有稽留、延遲的意思;稽首是在跪下之後,兩手伏地,以頭觸地,並要停留一會兒,九拜中,稽首是最為恭敬的禮節。因為當時秦穆公是公爵級的諸侯王,重耳還是一介公子,而且是在落難之中尋求資助,所以當行稽首之拜。

重耳行了大禮之後,按規矩,受拜的一方要答之以禮,表示謙讓、辭謝。因此就有了秦穆公也走下一級台階,表示不敢接受如此大禮,但他是主公,不必叩首,平身辭讓和答謝就可以了。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完整的編年體史籍,其內容所涉及的禮樂觀念、道德倫理與政治色彩很濃。古人向來看重禮儀,聖賢君子視禮崩樂壞為亂世之象、視非禮之君為亡國之主。孔子的門徒子貢,就是從邾隱公向魯定公獻禮時,賓主雙方均違禮法的舉動中,預言這兩位國君命有不保。後來發生的事,儘管不乏巧合成分,但結果卻如子貢所料。

更為有趣的巧合是,當歷史鏡頭拉到西元一九六○年十月,在聯合國大會辯論期間,赫魯雪夫竟然脫下皮鞋敲桌子,如此非禮之舉引得國際輿論大嘩。不過四年時間,赫魯雪夫就下台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