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思維OUT 不必要的節儉

文/周鐵鈞 |2016.07.08
1431觀看次
字級

對門新搬來一對老夫婦,沒幾天,樓梯轉角就多了一個大紙箱,老夫婦把撿來的易開罐、礦泉水瓶扔在裡面,積攢滿了就賣給資源回收業者。不久,紙箱旁又多了一小塊碎木塊,原來他倆竟把別人裝修後廢棄的木塊都撿了回來,木塊愈堆愈高。

一天,門外傳來吵嚷聲,原來是老夫婦為節省燃氣費,在陽台架起一個火爐,用木塊燒飯。管委會當然不允許這種火災隱患,要把木塊收走,老夫婦衝出來阻攔。

後來閒聊中得知,老夫婦都有退休金,兩個兒子還是私人企業的老闆,我問他們為什麼還要去撿回收物、撿木塊?兩老異口同聲說,年輕時窮怕了,且過慣節儉的日子。

曾經在六、七十年代,人們收入極低,大家窮日子都過慣了。如今走向富裕,卻依然不改貧窮時的生活習慣,迷失在所謂的節儉細節裡:「今天撿來的回收品能賣兩塊錢!」「撿木塊燒飯一個月就可以省五百元的燃氣吶!」

人上了歲數,想方設法去節儉,見什麼東西扔掉都感到可惜,不足為怪,但像存錢那樣存沒用的物品,違規冒險去得到微薄的收益,就是沒必要的節儉了。

節儉的美德雖然應該承繼,但拋棄生活品質也不該。有句話說:「不去改善的生活,不是富庶生活;缺乏享受的生活,不是幸福生活。」我想「當用則用,當省則省」才是較完美的生活之道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