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門新搬來一對老夫婦,沒幾天,樓梯轉角就多了一個大紙箱,老夫婦把撿來的易開罐、礦泉水瓶扔在裡面,積攢滿了就賣給資源回收業者。不久,紙箱旁又多了一小塊碎木塊,原來他倆竟把別人裝修後廢棄的木塊都撿了回來,木塊愈堆愈高。
一天,門外傳來吵嚷聲,原來是老夫婦為節省燃氣費,在陽台架起一個火爐,用木塊燒飯。管委會當然不允許這種火災隱患,要把木塊收走,老夫婦衝出來阻攔。
後來閒聊中得知,老夫婦都有退休金,兩個兒子還是私人企業的老闆,我問他們為什麼還要去撿回收物、撿木塊?兩老異口同聲說,年輕時窮怕了,且過慣節儉的日子。
曾經在六、七十年代,人們收入極低,大家窮日子都過慣了。如今走向富裕,卻依然不改貧窮時的生活習慣,迷失在所謂的節儉細節裡:「今天撿來的回收品能賣兩塊錢!」「撿木塊燒飯一個月就可以省五百元的燃氣吶!」
人上了歲數,想方設法去節儉,見什麼東西扔掉都感到可惜,不足為怪,但像存錢那樣存沒用的物品,違規冒險去得到微薄的收益,就是沒必要的節儉了。
節儉的美德雖然應該承繼,但拋棄生活品質也不該。有句話說:「不去改善的生活,不是富庶生活;缺乏享受的生活,不是幸福生活。」我想「當用則用,當省則省」才是較完美的生活之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