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金門訊】金門陶瓷廠是全國唯一的官窯,也是兩岸唯一的官窯,設廠超過一甲子,從全盛時期的年營收達三億元,到後來因採購法的重創,虧損連連,近年來陶瓷廠勵精圖治,以製做酒瓶與陶藝品,雙向發展,希望能再創官窯的輝煌年代。
跟金門酒廠一樣,金門陶瓷廠也是胡璉將軍一手成立,最早是因應戰爭時期要供應給酒廠的酒瓶,此外也是為了開發金門的磁土與增加就業機會才設置。
因為當時金門仍屬戰地,總統蔣中正格外重視陶瓷廠,便把研產壽酒的工作交給成立才四年的陶瓷廠,當時壽酒一推出,民眾都漏夜排隊,供不應求。
民國七十二至七十五年間,陶瓷廠更幫故宮博物院代工青花瓷,因為青花瓷的釉料之一「碗青」,相傳是產自金門島,據乾隆《泉州府馬巷廳志》碗青條記:「金門古湖瓊林掘井口取之…福建德化、寧德各窯所需…」。碗青磨碎之後可作為青花瓷釉料使用,後來故宮的仿製品,都找金門代工。
陶瓷禮品夯
門市大排長龍
陶瓷廠最早是生產餐碗、盤為多,當時被民間稱為「碗廠」。在陶瓷廠服務三十三年的課長鄭啟煌說,以前蔣經國時期總統府的碗盤也幾乎都是他們出品的,所以「官窯」可謂當之無愧。
「戰地政務時期的金門三大特產:菜刀、金酒、瓷器」,鄭啟煌說,當時最夯的禮品是陶瓷,軍民若要到台灣去,一定會被指定要帶件陶瓷,門市也不時出現大排長龍的景象。
後來因為政府採購法,一切以價格取向。陶瓷廠雖然製瓶品質好,但因為作業員工資高、運送台灣等成本增高,難敵民間業者的低價策略,營運虧損嚴重。
金門陶瓷廠廠長陳大鵬說,金門陶瓷廠在九十七年大舉製作金酒公司酒瓶,年產銷約百萬件,營業額才逐漸從谷底攀升,目前一年收益上看一億二千萬。
陶瓷廠目前是雙軌發展,一方面專製酒瓶;另一面也提升陶藝品的收藏價值,陳大鵬說,雖然這才占營收的百分之一,不過這是陶藝的傳承,不惜成本也要做出好作品,所以他們的「鎏金金門紅」藝品每次一推出,都被行家搶訂。
陳大鵬也坦言,走過半世紀的陶瓷廠現在面臨的最大瓶頸,人員老化與製造設備老舊,因為再過五年,很多資深員工都要退休,所以他們現在積極招納年輕的彩繪與美工人才;也將在年底建置好新式電隧道窯,未來將可提升一點五倍的產量,讓金門陶瓷廠可以永續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