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銀行今年來市值接近腰斬,且在IMF最新研究警告,在所有足以「摧毀整個金融體系」的大銀行中,列為風險最高。圖/資料照片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依據FactSet研究機構的數據顯示,全球二十家大型銀行今年來股價總市值「大出血」百分之二十五,總額達四千六百五十億美元,歐系銀行失血最為慘重。
市值劇減並不能完全歸咎於「英脫」;今年初以來由於中國大陸經濟成長減緩、美國升息預期及油價重挫,都對銀行股價造成下壓。
銀行股價下跌將使銀行業更難募集資金,成本也更高;而且股價下跌也使銀行主管的態度轉趨保守,寧願等待股價回升才設法增資,結果使財務狀況更糟,導致股價進一步下跌,形成惡性循環;同時銀行員工擁有的認股權也喪失吸引力。
《華爾街日報》檢視二十家美、英、瑞士、日本以及中國最大型的銀行後發現,今年來義大利裕信銀行市值已流失近三分之二,蘇格蘭皇家銀行縮水百分之五十六,德意志及巴克萊銀行市值也都腰斬;市值減幅最小的有摩根大通及中國工商銀行,都縮水約百分之十。若以本地貨幣計算,只有渣打銀行今年來的市值持平。
日本三菱日聯、三井住友及瑞穗等三大銀行今年來的總市值也蒸發九點六兆日圓(約九百五十億美元)。
歐系大型銀行已不復昔日風采。例如裕信、德意志及瑞士信貸三大銀行的總市值還不及高盛一家,而高盛今年的市值也縮水約百分之二十。目前歐洲各國政府與歐盟當局正針對是否能對銀行業直接注資,爭得不可開交。
不過多家銀行仍表示目前無須增資。美國聯準會最近對銀行業進行「壓力測試」後,確認各大銀行都經得起市場風暴衝擊,並同意大銀行將部分股金退還股東。
銀行業股價重挫顯示投資人對銀行缺乏信心。如義大利裕信銀行的股價/淨值比僅百分之二十一,德意志銀行約百分之二十六,與金融海嘯最嚴峻時相當。二十大銀行中只有富國銀行的股價/淨值比超過一,摩根大通銀行接近一。
股價/淨值比低於一,顯示投資人質疑銀行的資本強度,也表示市場擔心銀行未來的獲利能力,以及銀行能否使報酬大於資金成本;而且全球公債殖利率重挫,也使投資人更擔心銀行的獲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