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亭秀台北報導】清明節將屆,內政部昨天公布國人殯葬消費行為調查結果指出,十年間的治喪費用不升反降,從民國八十六年的三十六萬七千七百五十七元,略降至三十五萬四千一百四十五元,低了一萬三千六百一十二元;火化率由百分之五十八點六七,提升至百分之八十五點六,由此顯示,國人的殯葬觀念中,火化是主流趨勢。
內政部於去年委託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針對台閩地區殯葬消費行為調查研究,昨天由次長簡太郎主持,會同學者專家等舉行發表會。簡太郎說,國人重視慎終追遠,政府多年來推動殯葬改革,相關管理政策及法規也不斷因應社會變遷修正。未來將建構完善的殯葬專業證照制度,未來禮儀師證書一律由內政部核發,並建立殯葬禮儀服務業評鑑。
南華大學研究計畫主持人慧開法師指出,喪葬費用降低,主要是因近年社會大眾對消費意識更清晰,資訊也比過去透明化,加上網路發達及生前契約的推動,民眾更懂得如何討價還價。
過去民眾因具有「入土為安」、「回歸自然」的傳統觀念,多選擇土葬,但在社會變遷下,民眾逐漸接受「火化後入塔」的觀念。調查顯示有百分之六十三民眾,接受穿著素色衣做為孝服,不一定要「披麻帶孝」。簡太郎說,未來政府還將研議推動「穿著素色衣取代披麻帶孝」、「遺體火化後再舉辦奠禮儀式」。
另外,儘管政府推動生前契約,但有八成受訪者都表示不會使用。但在治喪過程有六成以上受訪者,會「全部委託」殯葬服務業辦理。
殯葬消費行為調查研究由內政部委託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辦理,在民國九十五年八月一日至十月十五日隨機選取樣本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共發出一千三百份,總回收一千零九份,總回收率為百分之七十七點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