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健康小學堂 失眠除了吃藥 可用認知行為治療

文/劉銘雄 |2016.06.15
987觀看次
字級

文/劉銘雄

六十多歲的陳太太因為長期失眠而求助於身心科診所。四年前三十多歲的兒子意外往生,陳太太難以承受白髮人送黑髮人,走不出喪子之痛,白天刻意不去想,晚上卻經常想起而影響睡眠;最近陳太太最近發覺身體每況愈下,對於睡覺變得更加重視,深怕睡不好而影響身體健康。每晚陳太太只能睡四小時,半夜兩三點醒來之後再也睡不著,她怕休息不夠通常又會躺在床上二到三個小時,直到天亮才起床。

像陳太太這樣長期失眠的患者,除了藥物治療,更需要接受失眠的認知行為治療。失眠的認知行為治療可以是個別進行,或是透過團體聚會討論的方式。治療內容大致如下:

一、睡眠衛教:透過課室教學的方式,學員可以學習睡眠的基礎知識,瞭解睡眠的各個階段(淺眠、深度睡眠、做夢時期),大腦掌管睡眠的生理基礎,以及失眠的成因等等。

二、認知調整:陳太太發現睡不好後開始牙痛,因此更加看重睡眠對健康的影響,只要一天沒有睡好,就會擔心隔天可能又會有什麼身體毛病跑出來。擔心睡不好的想法會讓大腦裡的「清醒系統」過度活躍,反而無法入睡。因此,放下擔憂失眠的想法,以更全面的想法看待失眠,例如:「身體健康與飲食、運動、情緒調適、人際關係等等都有關連,睡眠好壞只是影響變項之一」。

三、煩惱記事本:透過記事本的書寫,提早一到兩小時來面對困擾的事,寫下心理煩惱的事(標題即可),之後再將記事本收藏起來。入睡前或半夜想到這些事,僅需要告訴自己已經寫下來,明天醒來再來處理即可。

四、放鬆練習:學習腹式呼吸法、肌肉放鬆練習、意象法等等行為技巧可以緩和身體及心裡的緊繃感,幫助入眠。

五、改變焦慮與床的連結:透過「刺激控制法」,每當躺太久睡不著時,就先爬起來,直到再次想睡才上床,可打破睡不著的焦慮感和床的連結。另外「睡眠限制法」先縮短躺床時間,提升睡眠效率,之後再增加躺床時間,是常用的失眠調整方法。

民眾若有長期失眠的問題,建議可尋求心理治療協助,以便早日擺脫失眠之苦。

(作者為高雄長庚醫院身心醫學科臨床心理師)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