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神像逐步走向原木風,希望吸引喜歡原始不修飾風格的年輕人。圖/張振華提供
【本報台北訊】鄰近龍山寺的西園路上,是台北知名「佛具街」,近年大環境景氣不好也影響西園路佛具買氣,為想改變佛具街直直落的生意,佛具街的店家也開始思索轉型。
台北市佛具街發展協會會長張振華表示,以前拜拜器具都以大紅色為主,現在佛桌佛具用品開始傾向走原木、不多裝飾的路線,希望吸引喜歡原始不修飾風格的年輕人、拓展客源。
在佛具街經營第二代張景勝,今年四十歲,八年前開始逐步走進家中的傳統佛具業,從小接觸設計的他,希望透過新思維改變傳統佛具樣貌,讓佛具更現代化。
張景勝說,現代佛像最大的不同就是顏色上的變化,過去傳統佛像習慣讓佛祖穿著華麗服飾,因此用大紅大綠等「較艷較直接」的顏色來裝飾,不過現代人較喜歡較柔和的色調,佛像也跟著混進白色,讓整體顏色變得更溫和。
顏色上的變化,也有直接使用原木色系,讓佛具看起來可以保留原始木頭的樣貌。
除了色調外,張景勝說,過去習慣將佛像配上金牌或金飾等較外顯的裝飾,不過現在的民眾也漸漸喜歡將這些配件去除,留下看起來比較「內斂」的神像本身。
張振華表示,除了佛像外型需求改變外,因為現在家庭場域都比過去小很多,佛具近幾年也開始走小巧路線,甚至,比起過去的佛具小上一倍也有。
張振華表示,為配合現代房屋較小巧的特性,佛具用品也要簡化,民國七○年代時,佛桌大約長度就有二百公分,現在已經縮小到最長不超過一百五十公分,民眾最常買的佛桌大小也落在七十公分至八十公分左右,連香爐也出現掌上型大小。
除了神桌大小改變,連敬拜佛像的數目也減少。
張振華說,過去民眾一拜就要三尊佛像起跳,現在幾乎都只拜一尊,所以佛桌大小才會跟著縮小,張振華說拜拜文化漸漸改變,因此佛具業者也要多動腦筋才能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