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隨著城市建設速度加快,建設與保護之間產生極大的矛盾。由於古村落基礎條件差,交通不便,在一些不注重保護歷史遺跡的地方,有許多歷史建築、傳統格局和風貌遭到破壞。日前大陸頒布實施《拉薩市古村落保護條例》,讓保護藏民悠久歷史的古村落有了法令依據。按照保護條例第三十二條,被列入拉薩市古村落名錄的三處傳統村落,分別為尼木縣吞達村、墨竹工卡縣赤康村、林周縣連巴村。
其中,尼木縣吞巴鄉位於拉薩市以西一百四十公里,是藏香發明者吞彌.桑布扎的故鄉,這個村落不僅生產藏香歷史悠久,也是藏區最大的手工藏香生產基地,與雪拉藏紙、普鬆雕版並稱「三絕」。
當地人傳說當年吞彌.桑布扎從古印度回到家鄉,發現鄉親們個個貧窮,於是,他把從印度學來的製香技術傳授給鄉親。他興建水車,從尼木河的支流引水推動水車,水車帶動曲軸木杵,搗爛柏木,製成柏木泥磚作為尼木聖香的材料,再加入各種香料、藏藥後,用開孔牛角擠出一根根黃褐色的泥線,晾乾後就是藏香了。藏香生產工藝如今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美景配上傳奇故事
被列入古村落的尼木縣吞巴鄉吞達村,地處拉薩和日喀則兩座城市的中樞,拉日鐵路從吞達村南部通過,交通十分便利。村子的景色極美,至今保留著藏香、藏紙和雕版製作工藝。過吞曲的一座小橋,是一片開闊的坡地,綠草如茵,溪流澗澗,有大約十來部水車轉動著。每部水車旁堆著磨盤大的橙黃色的柏木泥,柏木泥製成磚晾乾後,就可以出售,或自家製作香原料了。
陸媒記者走訪,只見藍天白雲、遠山近樹,牛在夕陽裡挑著嫩草,孩子在小溪旁盡情嬉戲。古老的水車和橙黃的柏泥為圖畫添上最美的色彩。從層次豐富、色彩絢麗的斜坡上去,鄉間小道上斜斜地擺放著長方形的木框,木框上面晾晒著一條條柏木泥擠成的香條兒。
雙周一出版的《壹讀iRead》雜誌的記者寫道:「一戶人家正在製作藏香,老者在用紅繩把晾乾的香匝綁成捆,少年把香泥放在開孔牛角里,擠出香條兒。吞巴鄉吞達村老輩兒有水車五六部,現在有近三百部了,分布在吞曲兩岸。」
報導中說,二○○三年九月的某天,吞達村的白瑪桑珠打掃房間時,撕下舊的壁紙,帶下舊牆皮,才發現牆皮底下是鮮豔的壁畫。壁畫上有吞彌.桑布扎向松贊干布獻上的第一部藏文讚美詩,也有吞巴莊園的全景圖等。白瑪桑珠住的房間是吞巴莊園的經堂,從前貫穿經堂的水道,日夜不停地推動水車,帶動著三支大經筒,經筒每轉一周,誦讀經文一遍,為人祈福。
距離吞巴莊園不遠處,鄉民集資興建一座經堂來紀念為他們創造了文字、製作藏香的吞彌.桑布扎,裡面當然也有巨大的經筒。「在吞巴村小溪旁,你可以看到嬉戲的孩子們的笑臉,映襯著鄉村的靜謐。孩子們在吞彌.桑布扎創造的水車旁跳躍,說著藏語,美景配上傳奇故事,猶如一則鄉間的童話……」
猶如香格里拉畫卷
至於墨竹工卡縣赤康村,位於美麗的甲瑪溝谷地,四面環山,春夏兩季山坡田野一片翠綠,遠處雪山襯托,就是一幅香格里拉畫卷,村子主要生產青稞、小麥、豌豆、油菜、蔬菜等,曾經是歷史上有名的「糧倉」。赤康村內如今保留莊園特有木、石架構的建築形式——圍牆部分遺存,林卡、白塔、寺廟等一應俱全,充滿歷史韻味,千百年來滋潤養育赤康村民的泉水——松贊聖泉靜靜流淌,根據考證,該村是第一代藏王松贊干布的出生地。
林周縣江熱夏鄉連巴村的水土豐美、植被茂密,不僅田園風光優美,更有著傳承四千年的製陶工藝。「每一個古村落都是一段歷史的記憶,這些殘破的院牆、枯老的水井,都深藏著精采的傳說。」今年七十歲的土登曲達說,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林周陶瓷製作的傳人。
協助推動立法的拉薩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央金卓嘎也說,古村落真實反映時代的經濟和社會生活,傳承了豐富的歷史資訊,實在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文化、藝術、教育、旅遊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