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須冠達台南報導】南台別院落成了,這棟建築沒有南方寺廟的雕梁畫棟,也無北方寺院的宮廷屋瓦,反倒像前衛的圖書館。難怪有人說,「是一棟不像寺院的佛寺。」深入了解別院的建築理念,會發現它結合的不僅僅是傳統與現代,更是佛法與世間法的融合。
南台「別院」取名與眾不同,星雲大師希望有別於傳統「寺」的出世風格,讓它能走入群眾。南台別院住持覺元法師表示,大師付予別院學校化、藝術化和生活化的重任,讓此處不但可拜佛,還成為人們旅途的學習站和加油站。
在設計別院的佛殿時,設計師姚仁喜曾為大殿應置樓上或樓下所困,因為放在樓上,一千三百人很難快速的移動與逃生;若規畫在一樓,則大殿內無柱設計難以支撐整棟建築。但星雲大師以「蓋房子也可以前後蓋」一句話,打破姚仁喜的專業困境,也打破了建築空間的上下觀念,改採前後分離的設計方式。目前佛殿位於後棟二樓,並挑高至三樓,不但與前棟相連,人潮可從前門進入,佛殿格局也更加寬廣。讓他佩服大師的「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的智慧。
大師以八十高齡的體會,親自規畫通往佛殿的階梯,讓了前來拜佛的長者,行走容易。
佛堂四周陳列無數盞小燈,是裝飾藝術,也是光明燈,把燈放在後方,讓光自佛像中自然流洩,也是一項創意。覺元法師說,大師這項創意,其實是為了節省,因為這款LED燈不但省電,且只要二十年換一次就可以。
玉佛所在的壇城有若舞台,舞台前的階梯可自動伸縮。當階梯伸出,層次分明,可做合唱表演;當階梯回收,配上隔音牆、聚光燈投射,又是一個講場,成為多功能的優質聚會所。
走出別院,抬頭仰望「佛光山南台別院」大字下方,一百二十片玻璃面刻著六百尊佛像,面朝車水馬龍的市區。覺元法師表示,這象徵大師「自覺」與「行佛」並進的堅持,因為佛陀成道後,便走進人間接引眾生,那麼「佛行之路豈可獨覺於世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