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耳曼媳婦異國手札 大小孩身心安頓的魔法 文與圖/皮爾斯夫人 |2016.05.25 語音朗讀 1514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圖/皮爾斯夫人 圖/皮爾斯夫人 手作香膏是我喜歡送給親友的手作小禮。圖/皮爾斯夫人 手作是拉近親子親密關係的最佳橋梁之ㄧ。圖/皮爾斯夫人 文與圖/皮爾斯夫人 M友人某日問我,兒子恩典在七點半上床睡覺前,我們一家子晚上都在做些什麼?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就是全家的手作生活及桌上遊戲時間囉! 友人Felicitas是國小老師,曾經跟我分享手作生活對孩子的影響。她說,孩子從學齡前到十七歲前都是透過多元的手作發展,將外發的力量引置心內,手部的動態隨時牽引著大腦,心腦合一將釋放出更多身心的和諧與專注力,手作也會讓身體發揮不同層次的協調性,當完成一件作品時,孩子對自我價值會有更正面的肯定與欣賞。 廣義解讀手作,可說是大小孩們身心安頓的魔法棒,它跨越性別與年齡,當我們專心一意用心進入手作真意,舉凡煮一頓飯、園藝生活、木工、裁縫編織、塗鴉或修理家電……這時,手作跟禪修的靜心完全是同一件事。 說到德國的婆婆媽媽,可是手作一族的實踐家,因為這些年我收到的耶誕禮物,大多都是親友的手工作品——婆婆親自織給我的圍巾與毛帽,小姑織給我的手織雜物袋、大姑織給我的冬日暖暖襪,好友Christa手織的三雙冬日室內脫鞋…… 問她們為什麼那麼喜歡裁縫編織,大姑跟我說,媽媽們親手為孩子編織帽子或圍巾,其實是媽媽送給孩子們的親密親吻!大姑還說,她們小時候,婆婆就經常在家裡編織各種手作品給她們,那寧靜專注的神情好像一幅畫印崁在她腦海裡,那時她就想到,如果有一天自己有了孩子,她也要跟媽媽一樣為孩子們編織衣物。而「將媽媽的親吻穿在身上」的那句話則深深打動了我,不知不覺也牽引著我一點一滴地栽進德國手工創意的居家生活。 德國冬日漫漫,當夜幕低垂後,先生開始專注於他的木工,我跟恩典則在桌前塗鴉,這分家庭生活的簡單幸福,是我在異鄉生活最美好的養分。手作生活的美好學習,讓我們以更多形式貼近彼此,一塊包水餃、一塊切蔬菜、一塊塗鴉、一塊抄寫心經、一塊編織橡皮圈七彩手環。 碰到不同的節日,我和先生也會積極構思可以跟孩子共同完成的節慶手作,例如,在他的生日趴裡,將一大串紅蘿蔔放入插花水瓶中,除了是美麗的桌景外,當孩子們肚子餓了,就可以直接拿起來啃食;讓孩子現場製作綜合新鮮果汁,好玩又好喝;將家裡陽台某株植物分株做成小盆栽,作為送給參加生日趴孩子的小禮物,盆栽器皿上頭還有我的塗鴉,孩子們拿到這個綠色小禮物都很喜歡,爾後還會跟恩典分享他們小植物成長的點滴。 另外,復活節我也會跟著恩典一起染復活節彩蛋。染色前,我們兩個突發奇想在彩蛋上綁上不規則形狀的橡皮圈,或貼上剪好圖案的膠帶,當我們將蛋放進不同顏色的顏料中,待三分鐘後拿出,將膠帶及橡皮圈部分撕開之後,每一顆蛋都讓我們驚喜不已,等蛋的顏色乾了,再一起將復活節蛋放進竹籃裡,作為復活節美麗的布置。 這樣簡單的手作,讓我跟孩子的心都更靠近,我能感受到他樂在其中的興奮,也看到他手作復活蛋帶給他的小小得意成就感。與孩子的手作生活開展,當爸媽的我們需要有個心理建設——就是不能怕麻煩,還要願意花時間陪伴孩子經歷手作過程。因為孩子在動手的過程裡,通常無法如大人般弄得乾淨俐落,也不會完美,但親子間的感情卻會因手作過程,讓我們學習將心慢慢靜下來。這過程裡,我們跟孩子一塊付出與參與,每一次的手作,都讓我們感覺彼此對家庭的歸屬感更深,參與的共同經驗比結果好不好、美不美更重要! 家庭手作生活是一條不歸路,在一次次投入的時光中,不斷挖掘創意的驚喜,用手作生活記錄書寫著我們這一家的快樂日記。 前一篇文章 生活快門 春之花船 下一篇文章 夫妻相處 和好的方式 熱門新聞 01新加坡佛光山 響應種族和諧日2025.07.3002佛光青少年交響樂團 回山尋根演奏2025.07.3003佛教團體互信合作 跨宗派供僧 洛杉磯佛光人供養正信僧寶2025.07.3104臘腸狗吃飯 堅持帶好友共享2025.07.3005西澳中華學校 議員參訪肯定辦學2025.08.0106菲律賓慈恩寺 祈觀音護佑佛光寶寶2025.07.3107味覺圖有謬誤2025.07.3108【白色墨水】輝之印象 畫布上的永恆記憶2025.08.0309藝術翻轉醫院 療癒心視野2025.07.3010里約佛光人親子慢跑 共享美好時光2025.07.3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生活快門】共學樂無窮 【奉獻己力】樂陪幼苗善茁壯【生活快門】 另有用處【傾聽你我他】 用智慧化解夫妻衝突【生活快門】 書香花香共繽紛【女子生活學】 花開花落 作者其他文章日耳曼慢活後花園 活出你的燦爛心光日耳曼媳婦異國手札 誰說爺爺奶奶就要負責帶孫子?橄欖生活雜貨店 地中海祕密基地日耳曼媳婦異國手札 敬時光 我的小寶貝日耳曼媳婦異國手札 孩子們爬樹去囉!日耳曼媳婦異國手札 德國父母的教養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