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青帶、青斑蝶、斑粉蝶等蝴蝶齊聚。
圖/姜俊偉提供
【本報南投訊】台灣曾有「蝴蝶王國」之稱,一九六○年代的埔里更有「蝴蝶小鎮」美名,每年蝴蝶外銷量高達千萬隻,直到三十年前農業上山,大量開墾破壞蝴蝶棲地,加上過度濫捕,蝴蝶王國由盛轉衰,蝴蝶逐漸消失在埔里人的記憶中。
五年前,新故鄉文教基金會投入陪伴,與當地年輕人歷時五年,培育解說員、推動無毒農業及生態產業,居民看見生態復甦後的新產業希望,兩年前最後一位捕蝶人終於點頭「收手」,全村齊力轉型生態鎮。「蝴蝶小鎮」重生,在外念書的年輕人也回到家鄉。
南投縣仁愛鄉的南豐社區,曾是採集蝴蝶的重鎮,早年當地人將蝴蝶視為「經濟動物」,蝴蝶產業是重要收入來源。
南豐國小校長江子信回憶,他從小二開始,暑假打工就是每天走兩小時到惠蓀林場捕蝶。他形容,走在滿山滿谷蝴蝶的南山溪,都會被成群的蝴蝶「撞到」。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說,南豐社區眉溪部落是全台單一社區蝴蝶種類最多的地方,全台四百一十四種蝴蝶中,南豐社區就有兩百五十多種,尤其南山溪兩側更是蝴蝶重要棲地,但捕捉和開墾讓南山溪蝶況也一年不如一年,蝴蝶失去棲地,也逐漸失去在居民的生活中。
直到近十年,年輕人有感生態文化在流失,開始嘗試帶著社區轉型,台灣原住民部落振興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王嘉勳回到家鄉,號召當地人學習文化、環境、蝴蝶等各種課程。
曾協助桃米社區在九二一地震後重建的新故鄉基金會,也在開始擴大生態城鎮時,發現仁愛鄉在一九六○年代曾是蝴蝶加工重鎮,開始陪伴當地轉型、帶入解說教育。
原本在旁觀望的村民,逐漸看見生態產業可以帶來經濟收入,兩年前說服最後一位捕蝶人;從小捕蝶的居民轉型成為解說員,一名解說員甚至成為蝴蝶辨識大賽冠軍。現在的埔里鎮有五十多人歷經完整的傳統文化、環境教育、蝴蝶生態等培訓課程,成為專業種子教師,建構與自然間的和諧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