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編纂的《牛津英語辭典》(OED)收錄新加坡和香港式英文 ,例如「哇」、「爽」和「飲茶」等,現在都被正式認定為可接受的英文詞彙。
最新修訂的牛津英語辭典增加十三個來自香港、十九個來自新加坡的地方常用字,不少星式地道用語和港式美食名稱榜上有名。
十三個港式英文字如下:
和食物相關的有叉燒(char siu)、燒味(sui mei)、奶茶(milk tea)、飲茶(yum cha)、大排檔(dai pai dong)、 溼貨街市(wet market,專賣新鮮肉品、漁產和蔬果的東南亞傳統市場)。
另有常用表述字彙,像是街坊(kaifong)、利是(lucky money,意思是紅包)、夾心階層(sandwich class)、援交(compensated dating,指青少年提供伴遊或性服務以換取金錢和禮物,源自日本的委婉語「援助交際」)、收費亭(shroff)和休憩處(sitting-out area)。
不過,關係(quanxi)應該屬於中國大陸普通話的翻譯,也被歸類為新增的香港詞彙。
十九個星式英語包括:
西洋人(ang moh,發音近似福建話的「紅毛仔」) 、 受中文教育而不諳英語的人(Chinese helicopter)、 墨魚或指愚蠢笨拙又無知的人(sotong)、破壞王(sabo king,指有意引起不便或製造麻煩的人),以及造成破壞(sabo可當名詞也可當動詞用)。另外還有表達讚歎、鼓勵、開心、驚喜情緒的哇(wah)。
美食相關的則有叉燒(char siu)、辣椒螃蟹(chilli crab)、 熟食中心(hawker centre),和拉茶(teh tarik,新加坡詞彙,製作時將茶水在兩個容器裡來回沖泡,以激出厚實泡沫)。
另有爽或舒服(shiok)、糊塗或汙跡(blur)、高空擲物砸死人(killer litter)、蹓躂(lepak,可當名詞也可當動詞用),以及建屋發展局或組屋(HDB)。
牛津英語辭典除了收錄這些新詞,也呼籲民眾提供「sabo」和「shiok」這兩個字眼的出處,以更精確掌握兩者用法、了解這些字詞在新加坡英語演進史所扮演的角色。該辭典收錄新字的標準是,「該字彙被使用有數個獨立例子,另有證據顯示該字被使用已有相當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