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云
尋常人能解寄情花草間的樂趣,然而對瓦罐泥土裡種上的一棵小樹,最直接的聯想卻是價值千金、歲月百年的富貴閒情,參不透的倒是雅好盆景者「相看兩不厭」裡的意思。
將大自然裡的一棵大樹,縮小了養在盆子,透過培養者智慧與技巧,修整樹型與樹姿,這種經過自然與藝術結合,再造美感的過程,讀盆景培養者獲致了創造的成就,是盆景迷人的第一個原因。
一盆一世界,新姿新樹型
簷下几上的一盆矮樹,同樣蘊藏有造物的奧妙及自然的生趣,細加玩賞品味,更能侵染大自然的朗然胸懷。這種「一粒砂裡一個世界,一朵野花一座大堂」式的醒悟,是沉迷盆景不克自拔的第二原因。
台灣過去賞玩盆景的風氣非常低落,只有在文化中心,台南、彰化、鹿港一帶受到清雅閒士們的眷愛;後來經過二次大戰炮火的摧殘,除了少數閉門自賞外,盆景幾至銷聲匿跡;而像今天能舉辦大規模樹石盆景展示,也是經濟起飛才帶動的風氣。目前對盆景的狂熱,以中南部為烈,三月一小展,每年一大展,加上盆栽會、園藝協會,會員彼此的心得研討交換,盆景才掙脫了清閒雅士的懷抱。
最早台灣的盆景唯榕樹獨尊,當時的展覽會場裡也非榕樹上不了場,原因即在榕樹樹齡長,易於接根、接枝,符合了盆景崇尚古氣、講究造型的特質,加上本省榕樹隨處可見,樹材易得,環境適宜,致使榕樹一時盛名輩出。
然而也因受榕樹樹性所限,本省初期盆景的樹型僅有數種變化:圓形、鳥獸形象、枝勢調成壽字或環形。而今的盆景仍講究樹型,然而尺度又較前更為流暢自然,不再過度拘泥樹型,固然是崇尚自然的一種流露,樹材種類增加也是因勢利導。
榕樹之後,其他樹種,櫸、榆、楓紛紛躋身盆栽之列,尤其花果類盆景最近也開始受重視。
近些年來,葉性細密整齊翠綠醒目的真柏,以及自國外引進的黑松、錦松類,已儼然取代榕樹的歷史地位,成為今天盆景中的貴族。而生活空間的逐年縮小,也給盆景開拓了又一形象——「小品」也有了經濟價值,據說在今天日本,愈小的盆景愈被看好,相信這樣的流行趨勢不久也將影響到國內。大小並蓄,多種風格兼容,這是目前的一幕好景。
皋月初試手,古意看盤根
玩盆景必須具備相當的常識,同時也是這項消耗金錢的興趣,因此想登門入室者,不妨從價廉、易培養的樹材著手。行家們認為皋月最適合初試,因為盆景管理最難處是:如何能使下方的樹枝順暢生長,而皋月從下方長出的樹枝特別旺盛,而且也能從任何地方伸長樹枝來,縱使誤剪珍貴樹枝,它的再生能力可以教人放心大膽作整型。同時樹幹粗、花悅目,在在適合初學者練習的條件。
一般說來上品盆景考量的條件很多:從葉片到樹根,從體形到形象,無一不決定了盆景的整體美。
首先適合盆景的樹材必須葉片細小,葉子愈小才愈能造出大樹的感覺,黑松的缺點即在葉子太長,容易減損樹木整體的平衡,喪失自然美,而雜木類中的小葉系統備受歡迎,正因為它不施以修葉、剪枝等自然的技巧,仍然能造出均衡的樹型來。
盆景是以一棵小木來表現大木的神態,所以選擇易長小枝的樹材,像樺、棣類。多小枝的就愈能予人大木的印象。
各種樹木的樹幹與樹皮各具獨特的韻味,由於盆景尚古木,因此像黑松樹皮粗糙富古味或楓樹樹幹多變化,能令人感到年代久遠者,都是盆景選擇的對象。
樹根因樹木成長的環境而有多種變貌,像在和風沃土裡成長的樹木。樹幹直聳,樹根向四方盤踞,而盆景中根盤的形狀一方面令人回味樹木在自生地的狀態,一方面也顯示安全穩重感,是以根盤強壯、根部容易長粗的樹,是理想的盆景素材。
作為盆景的樹材以形體小,但仍能將自然的感覺表露無遺者為佳,但是要達到大形變小形又不失自然況味的,就涉及技術是否高超了。
水土宜清潤,師法在自然
除了皋月等,通常樹枝是愈上面的愈顯活力,而下部枝一旦衰弱就難以整治,所以應選擇下部枝多、活力充沛的為宜。樹部分應仔細審檢有無傷痕,像槭、櫸類的雜木,一旦有傷,可能致命。
樹苗的造型應以自然美為主,事後鐵絲紮繞,彎曲得過於巧美,反而讓人工化的匠氣折損了自然的鬼斧神工。
樹苗買來後,用土也是一門大學問。樹苗用土因樹而異,但是最低限度必須排水良好者,所以細粉式的塵先用一公釐孔的篩子篩掉,只用留在篩上的粗砂。種植時如果土質乾燥,勢將奪去樹根裡的水分,所以應保持適當的潮溼。
其次就是準備種植樹苗的盆。培養樹苗期間,選擇瓦盆較有多利,它的通氣性佳、土質易乾,因此可以不斷澆水,但是由於盆深,將來移植淺盆時可能比較困難。
大盆能使樹幹早日粗大,但卻損壞了「隆基」的韻味,因此欲造型美觀,小盆的慢工細活是最理想的。又在種植之前,盆必須浸泡在水中,讓它吸取充分水分後再使用。
盆底部的排水孔,為防泥土掉落,必須用瓦片或防蟲網堵住,其間的間隙還是可以達到排水的目的。
相看兩不厭,孤芳一園馨
樹苗一旦種下後,最少也要等上一年或數載才能換盆,而經修植後的樹苗根部大多已經受傷,也減少了許多,所以吸水能力也弱,必須置放在半涼處,以免大風陽光蒸散水分。及至一周後新根長出,再搬至陽光下,待萌出新芽,再不斷修枝、剪葉、換土、去根,盆景才得以存活數百年。
培育一盆盆景所下的心血工夫著實驚人,可是這些繁複過程卻是盆景愛好者之所以入迷的所在。正像一個藝術家經營一件藝術品一樣全心投入,一方面固然是對成果的期待,可是趣味卻泰半來自構思成果的過程,這種不去置身難以體會的意境,當然不是盆景門外漢所能意會的。
幾乎所有的盆景培育,人人都將盆景視為修身養性的方式之一,寄情花木無聲勝有聲的情境,的確可以滌除喧囂的人世俗慮,而能體悟盆景個中三昧者,多半能摒棄鮮花碩果一時的繁盛與絢麗,他們最能鍾情一年四季青翠蒼鬱的黑松,也說明了他們在人生的趣味之中能更上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