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對心思極為細膩的老朋友夫婦,幾年前因為搬了新家,把他們非常珍愛卻帶不走的幾件家具送給了我。我依約去搬貨時,朋友當面交給我一個瓷碗,是一只最常見用來裝湯的「大碗公」,他在碗口貼了小紙條,寫著:「耀堂,此碗為一九七七年我初婚時購用者」。圖/林耀堂
文與圖/林耀堂
我有一對心思極為細膩的老朋友夫婦,幾年前因為搬了新家,把他們非常珍愛卻帶不走的幾件家具送給了我。我依約去搬貨時,朋友當面交給我一個瓷碗,是一只最常見用來裝湯的「大碗公」,他在碗口貼了小紙條,寫著:「耀堂,此碗為一九七七年我初婚時購用者」。
這是一只記憶著朋友成家歷史的碗公。回來後,我面對著它,總覺得它閃耀著一種光輝,那光芒裡有男人辛勤養家和女人溫婉煮食的身影。
一套生活中看似平常的食具,承載多少食物且留住多少幸福記憶?家裡生產生活日用瓷器的廖慧美,最近參加同學會時,離開學校近四十年的老同學們提到的是:當年廖慧美二十歲生日的慶生會,廖伯伯送給當時參與的女同學每人一整套餐具,到現在都還在用呢。
廖慧美說:「要不是老同學提起,我都忘記有這麼一件往事。爸爸是一個體貼的人,當年同學都是青春正盛的年華,也正是要走入婚姻的時刻,一套完整的陶瓷餐具,就是美好的妝奩。」
廖慧美的父親廖嘉祿,年輕時忙於事業,終於創下了台灣第一品牌的陶瓷餐具王國,一直到父親往生已近三十年的現在,「大同瓷器」依舊是台灣餐飲業界的首選品牌。廖慧美是父親四十九歲才生的么女,在她成長過程中,一向嚴肅的父親,對這個小女兒慈愛有加。廖慧美說:「父親不苟言笑面容威儀,連附近管區警員上門巡訪時,都很怕與他面對面。」
童年時許多美好的記憶,就是陪著爸爸到台灣各地作業務調查,「他帶著我們旅行吃美食的快樂時光,總是深刻留在腦海。夏天的夜晚,爸爸帶著我們去新北投泡湯,再到北投公園吃臭豆腐吹涼風………」回憶的點點滴滴,讓幸福漾滿廖慧美的臉龐。
銘傳女子專科五專畢業後,廖慧美到日本名古屋南山大學求學,也在父親的安排下於日本知名的「精工舍」企業上班。回台後,有兩年的時光,她到自家工廠工作,因為工廠遠在新竹,已經不太管事的父親,常藉著考察廠務來看看她。
只是,從小受著父親鍾愛也乖巧聽話的廖慧美,在選擇婚姻時,與家庭產生極大的衝突。在家人一片反對的聲浪中,廖慧美說:「有將近半年的時間,吃飯時我都不敢抬頭看我爸爸。」最後還是父親妥協了,但是他留下了一句話:「將來無論妳遇到什麼橫逆,一定要回到我的身邊。」
父親過世之後,公司員工和家人以父親名義成立了「嘉祿陶藝文教基金會」,廖慧美放下其他工作出任董事長,真實完成父親回饋台灣社會的心願,也依約屢行「回到爸爸身邊」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