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藍眼淚,是近年到馬祖旅遊的熱門活動。
圖/馬管處提供
今年大陸福建平潭沿海附近也出現藍眼淚。圖/中新社
【本報綜合報導】被美國CNN票選為世界十五大奇景之一的「藍眼淚」,每逢四到十月旺季,不僅馬祖當地民宿一位難求,甚至連機票都得提早二個月訂;今年縣府不僅要舉辦藍眼淚音樂會,也加開海上行程,要讓遊客坐上遊艇,享受浪漫藍眼淚之美。藍色小精靈在水面上跳舞,誰想要去看看呢?
馬祖「藍眼淚」早在唐代就有史書記載,對馬祖當地漁民來說,是稀鬆平常;「藍眼淚,漁夫的眼淚」,相傳馬祖老漁民見到藻多,就知附近捕不到魚而落淚,藍眼淚因此得名。老一輩漁人口中的「東洋水」、「馬尿水」化身夢幻的「藍眼淚」,聲名大噪,天天有人追求。
連江縣以藍眼淚發展觀光,密切觀察生態,已委請台大漁業科學研究所教授周宏農研究「無害延長美景」。周宏農表示,金、馬的藍眼淚來自大陸沿岸海水「太肥」使藻類繁殖發光,是汙染產生的自然生態,但無毒無害,非工業汙染造成。周宏農說,藍眼淚常出現在海岸、河口、大陸棚淺水域,在大陸渤海灣、黃河口等地,及日本、澳洲、比利時均曾現蹤。這些地區都市廢水、農牧肥料等,因四月降雨增加及五月梅雨,被大量沖刷入海帶來養分;夜光藻被「湧昇流」帶往海面照射陽光,迅速繁殖。
周宏農認為,藍眼淚破壞生態是誤解,金、馬因海水流速不算慢,藻類頂多聚集一小時,不易形成赤潮。周說,大量營養源可能吸引有毒藻類繁殖,但他在實驗室培育出可存活半年以上的無毒夜光藻品種,漂流外海不會產生危害,堪稱「人造藍眼淚」,且藻類有助消除溫室效應,讓生態更健全。
連江縣建設局長劉德全說,藍眼淚出現在四至九月,七月後量少;南竿的大漢據點、北海坑道、珠螺灣等。馬管處說,坑道內無光害,較易「追淚」成功。
「沒光害、急流速、水色清、地形多變化、水溫適合,保證看到藍眼淚。」東莒藍眼淚達人鄭智新說,每年五月到九月,農曆二十二到初二(沒有月光的光害)、水溫攝氏十六度到二十八度之間(最好在二十二度),沿著海邊走就能看到藍眼淚。「以前我們叫它『水星』。」鄭智新說。現在每天晚上,鄭智新忙得不可開交,帶著慕名而來的人去看藍眼淚。
在哪個地方拍最好?攝影達人王敦濤表示其實沒有絕對,只要在馬祖海岸線都有藍眼淚。南竿的大漢據點、北海坑道一帶是最早發現的地點,安全性相對較高,但光害也較多。鄭智新則表示,東莒因為濱海的道路多,因此相較可觀賞藍眼淚的地點也比較多,像是大砲連、神秘小海灣及大埔石刻等等,都是常見藍眼淚的地區。
追淚筆記
不想吹風、曬月亮,並基於安全考量,鄭智新強烈建議,白天一定要勘景,並觀察天氣、地形等,盡量找熟路的當地人帶領,追淚成功機率比較高。一定要著長袖衣物、塗抹防蚊液等藥膏防止蚊蟲叮咬、穿著防滑鞋。
捕捉藍眼淚
攝影達人王敦濤建議:
器材:
1、數位相機(建議類單眼以上)
2、廣角鏡:拍攝海邊大景,整體呈現會更美。
3、快門線:長時間曝光,快門線是必備小工具。
4、腳架:海邊風強,能避免相機被吹倒,也能穩定畫面。
5、手電筒(最好有頭燈):黑暗中使用,相機設定時也需要手電筒輔助。
6、可計時的碼表或手機:拍攝藍眼淚長時間曝光通常需30秒以上,有碼表計時不需費心默數。
相機設定:
1、白平衡:手動白平衡約設定2500~3500,自動白平衡容易相片偏紅
2、ISO:現在的單眼相機一般都有一萬以上的ISO可設定,可先用高ISO6400以上進行構圖設定,再調回600~1200,可降低ISO的產生。
3、B快門:B快門可配合ISO的設定調整,可進行更多的時間控制,因此基本上拍攝藍眼淚都會選擇B快門。
4、光圈:一般拍攝藍眼淚光圈需開到最大,光圈約落在F2.8~F5.6之間。
5、對焦:黑暗的海邊通常無亮點可對焦,若手邊有聚光燈可使用自動對焦,但一般拍藍眼淚需手動對焦,從無限遠拉回一點可確保焦距。
6、降噪:長時間曝光後照片會產生噪點,相片品質會變差,在相機設定裡操作,特別注意降噪,拍攝時間多久降噪時間就要多久,假設快門時間3分鐘,降噪時間就要3分鐘,因此該張照片完成時間需要6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