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振忠(資深媒體人)
古人說,盡信書,不如無書;現代網路發達,資訊充斥,真假難辨,四月間中國西安科技大學學生魏則西使用百度尋找醫院治腫瘤,結果送掉寶貴生命,可說是,盡信網,不如無網。
魏則西因患「滑膜肉瘤」病,上百度找治療的醫院,查到武警北京總隊第二醫院號稱有種「生物免疫療法」,一家子借錢治病,非但病沒治好,欠了一堆債,還把命給賠了。
魏則西記錄他的治病過程,父母在他死後大聲控訴,驚動各界,不僅網民發起「遠離百度」抵制行動,中央更是大動作介入調查,百度股價一洩千里。
根據初步調查,更驚人的發現是,所謂的「福建莆田系」介入中國大陸醫療系統已久,這個外包系統不僅不專業,而且用大筆金錢砸在搜尋引擎的廣告。根據報導,二○一三年百度的廣告二百六十億人民幣,莆田系就投了一百二十億,為害之深,直至魏則西之死才引爆。
網路和社群的力量足以掀起革命,但有愈來愈多人反思在這幾個網路巨擘之下,人們吸收的資訊真的與其需求對等嗎?
如同百度的競價排名,全球最大的搜尋引擎Google也可以買關鍵字廣告,也就是說,你搜尋的排序,很可能也受到廣告影響。魏則西事件後,有網民用Google搜尋實測,但先出現的是維基百科以及相關學術研究,不像百度前面幾乎都是武警醫院,顯示中國大陸在醫療廣告管理,及規範網路業者的法令及自律,仍有一大片空白。
這起悲劇另一個警示是,受害者魏則西正是網路原住民的世代,以為網路可以找到所有解答,可以解決任何問題。但他忘了網路裡面的潛在規則,其實因巨大商業利益而存在致命的凶險,如果失去警覺和不懂得判別,無異於找死神打交道。
如同臉書不斷更改其演算法一般,愈來愈受到使用者嫌惡,因為臉書的演算讓你看到的是更多的廣告,以及與你更多意趣相投的意見,結果讓使用者接觸的面向更窄,意見更趨單元,能夠吸收的有用資訊更為稀薄。
魏則西之死,對於盡信網路的人們無異一聲警鐘,如果所有網民因此學到教訓,魏則西才算死得有所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