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昭楨屏東報導】為提升寄養照顧品質,屏東家庭扶助中心邀集五十八名寄養父母齊聚座談,透過小團體討論及演練方式,思索如何增進寄養兒童的成長空間。
由於日前發生寄養童於安置期間遭受寄養家庭虐待,甚至性侵害事件,社會局副局長許慧麗與家扶中心主任傅敏峰和家長討論身體界線及管教態度,尤其對於日趨複雜的寄養童,寄養父母所提供的不再只是傳統的食衣住行育樂,或者單純問題的處理,更應擔任心靈引導師、行為教導者,以及潛能開發者、成長陪伴者的角色。
擔任寄養家庭十年、照顧過十名寄養兒童的黃媽媽與先生照顧過三名寄養童,一名安置隔天就翹課、偷竊,另一名則有過動症及邊緣性智商。黃媽媽從不抱怨寄養童的行為,她表示,「每個寄養童都是純真、善良的孩子,他們需要的只是溫暖的愛與關心,我們所給他們的只是肯定孩子的好,讓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力愈來愈好」。
她說,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寄養家庭會經驗不同階段的挑戰及辛苦,但只要深信寄養家庭的愛如同一粒種子種在寄養童心中,終有一天生根發芽,甚至成為大樹。
傅敏峰表示,屏東家扶中心自七十二年辦理寄養服務以來,已陸續安置六百一十八名兒童少年,迄今每月仍約有八十五至九十名不幸兒少接受寄養安置服務。
為應對日益複雜的寄養個案,家扶基金會要求每年超過五十小時的寄養家庭職前訓練,以及超過三十小時的在職訓練,另有社工員對於每名寄養童每月的訪視頻率及評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