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螢將繁雜的數據轉化成有價值的收視洞察,串聯線上線下。
圖/Appier
當紅歌唱節目結合數位,引領新潮流指標。
圖/Appier
文/記者李碧華 圖/Appier
電視將會消失嗎?正當各界憂心觀望,台灣有線電視發展史上絕對的老大HBO電視台卻傳來令人振奮好消息,四月最後一個星期一,《冰與火之歌》第六季正式回歸開播,成立四十多年的這家老牌有線電視頻道成功從傳統的電視提供商轉型到網路視頻提供商的戰功給同業帶來無比的鼓舞。不過,話說回來,HBO全球用戶基數雖增至一點三八億人,但隨著互聯網時代和影音串流的興起,Netflix短短七年時間全美付費用戶數已超越HBO而成為最大勁敵,年初登台,更讓台灣線上影音市場一觸即發。
另一方面,當紅綜藝節目《Fantastic Duo—我手中的歌手》結合數位,引領新潮流指標,串聯線上線下的這個韓味歌唱PK節目,任何人只要有一支手機就可以跟夢幻級歌手合唱,結合了社群的「雙向性互動」。
再看全球最負盛名的廣播電視器材大展「NAB2016」,四月以「前所未見的轉型期:處在十字路口的電視產業」為主調研討。NAB提出「營運結構視頻化,傳輸管理社群化,廣告訴求與使用收費分眾化,內容製播立體化,內容產銷與廣告製作多屏化,資源整合與內容產製貨幣化」建議,呼籲傳統廣播電視重視新興科技對內在結構質變的汰置破繭效應。
根據動腦雜誌記者葉閔宏報導,中國影音視頻平台愛奇藝在台灣開台滿月,直播的即時互動體驗讓更多人願意花時間黏在平板、停留在手機,這背後究竟的觀察,值得電視媒體經營者、線上影音平台學習。動腦小劇場上月以「The Future TV」為題,邀請藝悅傳媒總經理林明洋,LIVE house. in共同創辦人鄭鎧尹分享「未來數位電視的發展趨勢」,歸納出幾個關鍵,一是多螢隨著影音平台愈來愈多,流量已經不再是長期發展所應追求的數字,「停留時間」在多螢的收視趨勢下,反而更值得注意。
「所謂多螢概略可分為PC、行動、TV三種載體,觀眾觀看行為也一定有所差異。」林明洋認為,電視不會消失,支持他的理由在於「觀眾的時間分配」,以影視V型發展來看,網路影音發展的目標群眾以七十年代後期為主;傳統電視媒體的主力觀眾則為四五年級,目標閱聽眾的差異,將會影響媒體的平台資源分配。
另一方面網路影音所夾帶的技術優勢,能更精準的接觸目標群眾。隨看隨買的型態已是當前影音結合電商的新興模式,建立在「粉絲經濟」的基礎上。第三個關鍵是,自製內容鎖定新世代,無論是購買國外節目模式,放到本土市場再製的節目,或是購買著名的網路小說再改編,「版權」對影音平台是項重要支出。
林明洋表示,網路視頻營銷必須倚靠「內容」、「企業」、「客戶」,其中又以內容為主要核心,為了讓內容吸睛,創意手法是自製內容所要留意的。而線上節目如何具有商業特質?創意的延續性就有其必要了。 過去,由粉絲所創造的內容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帶起YouTube的時代,不過,從中長期的發展來看,UGC並不一定能創造商業價值,反觀,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才是許多製作團隊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