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春秋】黃花崗墓地由來

文/許銘松 |2016.05.05
1173觀看次
字級

辛亥三二九廣州起義失敗,陣亡就義先烈忠骸被清廷曝屍於街頭,以示嚴懲,四天後屍體腐爛發臭。

當時南海、番禺兩縣知事相議,擬將這些屍體一起埋於大東門外臭崗(專門掩埋死刑犯的荒塚,臭氣薰天因而得名)。但是將烈士忠骸埋於此,實在是極大的汙辱,幸好同盟會會員潘達微,以記者身分冒死挺身而出,替烈士收殮忠骸。

然而,首先遭遇的難題就是墓地如何獲得。潘達微四處奔走請求,雖有外國傳教士願意捐地,但他認為用洋人買的土地安葬烈士,實在有失中國人的面子;後來有一位西醫在沙河新購得的一塊土地,很想捐獻出來,潘達微十分滿意,不料正在交地契的當兒,竟遭到醫生家屬極力反對,只好作罷。

潘失望的回到廣仁善堂,向董事沉痛敘述事情經過;唯各董事因怯於清廷淫威,大家都不敢表示意見。後來潘想起廣州太史江孔殷,請其出面或能解決墓地。潘立即掛電話給江,將尋找烈士墓地經過向他報告,請他協助一臂之力。

江當場答應,並告知廣仁善堂諸董事:「捐贈烈士墓地之事,可以力任,縱有不測,余可負全責。」各個董事以為有了江太史撐腰,應無後顧之憂,精神為之一振,慨然獻出廣仁善堂位於沙河馬路旁,名為「紅花崗」一塊地,讓烈士安靜長眠。

潘達微認為墓地尚稱適當,就欣然接受。隨即全心全力辦理收殮忠骸之事,動員了兩百多名僱工,始完成烈士安葬。

江孔殷是清末翰林(古稱太史),當時正擔任兩廣清鄉督辦,在地方很有勢力和影嚮力,他對革命黨人甚為同情,暗地為潘達微解決多次困難。辛亥革命成功後,國父孫中山先生對江太史十分推崇,曾偕同宋慶齡、廖仲愷、何春凝等前往江府拜訪,並在府第花園合影留念。

烈士安葬後,潘達微認為「紅花」二字俗而不美,不若「黃花」素有傲雪欺霜的風骨,能使烈士精神益顯昭彰,於是撰文刊於《平民報》和《七十二行商報》,獲得各報各界認同,自此「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墓,便廣為流傳,名垂千古。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