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之旅》 茶聖陸羽之《茶經》

王仁湘 |2007.03.30
959觀看次
字級

盛唐時代以後,幾乎是家家戶戶都飲茶。尤其是在陸羽《茶經》問世之後,飲茶很快成為一種社會風尚,千多年來熱情從未減退,還以此帶動了許許多多的域外人。

陸羽,字鴻漸,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生性嗜茶,悉心鑽研茶學,以精深學識寫成《茶經》三卷,他因此被後世奉為「茶神」、「茶聖」。

《茶經》成書一千二百多年以來,屢經翻刻,據不完全統計,現存藏本多達約一百七十種,散佚版本還不知有多少。《茶經》影響遠及國外,日、韓、美、英都有許多藏本和譯本。

陸子《茶經》集中唐以前茶學之大成,為中國最早的一部茶學百科全書。《茶經》追本尋源,首先談及茶的歷史名稱、茶樹的種植方法及茶葉的性味等,還列舉了唐時分辨茶葉優劣的一些基本標準。

陸羽在《茶經》中指出,茶味性寒,是敗火的最佳飲料,不僅能解熱渴,還可去煩悶、舒關節、長精神。不過他特別指出,如果採摘季節不適,製作不精,那樣的茶葉飲了不僅無益,反會使人生病。

採製茶葉有專門的用具,而且茶葉製作要經過採、蒸、搗、拍、焙等幾道工序,要求很嚴。採茶最好的季節,在唐代認為是二至四月,時間也要合適,須趕在早晨霧水乾時採摘,天雨不得採,晴而有雲亦不得採,否則會直接影響到成茶的質量。

讀《茶經》文字可知,中國古代的茶道,至遲在唐代中葉已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採茶、製茶、烹茶、飲茶,都有明確的規範,非常嚴謹。以烹茶為例,首先要求有一套特製的茶具,包括爐、釜、碾、杯、碗等。

另製茶時茶葉在蒸搗後,用模具壓製成餅狀,飲用時先須用炭火烤熱,但不得用染有腥膻氣的木炭和朽木為燃料。茶葉烤熱後要馬上用紙袋封好,以防香氣散失,等到冷卻後再碾為細末備用。

現在一些少數民族烹茶,也有烤茶這個程序,應當是傳承了唐人飲法的結果。

而選用的烹茶水,依《茶經》所說,唐人烹茶以為用山水最好,實際是礦泉水,其次是江水,井水最次,非不得已時不用。山水中又以乳泉浸沉者為上,瀑湧湍急者不能取用,令人生頸疾。山谷中停蓄的溪水也斷不可取,防有毒害。如用江水,要到遠離人居的地點去取,不得已用井水時,則到經常汲水的井中提取。

陸羽說,烹茶煮水有「三沸」之法。水沸微有響聲,水面泛起魚眼水泡,為一沸;水面邊緣湧起連珠水泡,為二沸;水波翻湧如浪,是為三沸。烹茶以三沸之水最妙,如再煮下去,水便老而不可飲了。

初沸時還要適量放些鹽到水中,另外,要隨時撇去水面泛起的浮沫。二沸時要舀起一瓢水來,然後用竹策攪成漩渦,量好茶末沿漩渦中心倒下。不一會水便大沸,這時將二沸時舀出的那瓢水倒下止沸,不得用生水止沸。

飲用時,將茶水酌入杯盞內,細細品味。唐人以為從釜中舀出的第一杯茶水味道最美,稱為「雋永」,意指能給人無窮的回味。第四五碗又不如二三碗,不是極渴不要飲它。飲茶通常是趁熱連飲,以為涼茶已無精華之氣,飲之不美。

陸羽《茶經》的問世,使唐宋茶道盛行,它影響到唐及後世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與社會生活各方面,這恐怕是作者始料未及的。自陸羽後,歷代茶學著作又出現許多,宋之《茶錄》、明之《茶疏》、清之《茶箋》等,內容迭有翻新,但無一不是祖宗《茶經》的。

《茶經》給古今中國人帶來實惠,也給全世界的人帶來了實惠。美國人威廉‧烏克斯在《茶葉全書》中說:「中國人對茶葉問題,並不輕易與外國人交換意見,更不泄露生產製造方法。直至《茶經》問世,始將其真情完全表達」,「中國學者陸羽著述第一部完整關於茶葉之書籍,在當時中國農家以及世界有關者,俱受其惠」,正因為如此,「無人能否認陸羽之崇高地位」。

宋代梅堯臣有詩曰:「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但如果沒有陸羽,也可能有張羽或李羽,總歸會有完成這樣的劃時代的著作。但《茶經》畢竟由陸羽寫成了,後代尊他為「茶聖」,當之無愧。

(台灣商務印書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