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研院院長一職,在翁啟惠身上已成了一種落入塵土的名器,讓人想要尊重都很難。
一九四○年三月五日,中研院院長蔡元培在香港病逝,院長人選一職,急待補實。當時最受人矚目的人選之一就是駐美大使胡適。胡適所面臨的考驗,一是國府正在全面對日抗戰,外交上倚仗美國,大使重職此時不宜更替;另一方面戰時學術與科技發展更需要碩學名士來帶領,院長重任更形艱巨。
當時的院士傅斯年等人都曾致信給胡適,談到院長人選,他們都擔心這個重責大任會淪為黨官(即顧孟餘)手中。胡適很清楚自己的處境,他在日記上這樣說:「以私人論,中研院長當然是我國學者最大的尊榮;但為國事計,我實在不想拋了駐美的使事。」(一九四○/六/二日記)可是在當時的環境下,他無法表態也不能有所行動,所以他採了「一切不過問」的態度。
蔡元培病逝後選舉中研院長,傳出蔣委員長有意讓顧孟餘出線,只是顧在當時評議會中遭到多人杯葛,並未列入候選名單。老蔣對於選舉結果非常不滿,拒絕圈選,讓戰時的中研院在運作上備感艱辛,後來還是熱心院務人士向高層建議,才特派朱家驊為代理院長,朱代理院長一代就是十八年,也沒有真除。
一九四四年十二月五日,浙江大學教授張其盷(曉峰)先生訪美時到紐約去拜訪胡適,談起了中研院長一事,曉峰先生表示他們都堅持中研院應脫離政治,恢復學術獨立,同時希望胡適回國擔任院長。胡適的回應則是:「我決不要幹此事。我是一個有病的人,只希望能留此餘生,做完幾件未了的學術工作。我不能做應付人,應付事的事業了。」
胡適一直到一九五八年才回台灣接任中研院院長,在這段歲月中,其實他最珍惜的還是一個身分,那就是「我要保存(或恢復)自由獨立說話之權,故不願做大官」,日後即便是碰到老蔣與雷震的《自由中國》事件和組黨事件,胡適始終不改其志。
重新翻閱這段故事,再看當前的中研院式微景象,真的中研院不僅應該脫離政治,更應該脫離暴利,即早恢復學術獨立啊!
孔令信(台北市/銘傳新聞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