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5蔬果 健康減碳愛地球

陳玲芳 |2016.04.22
2353觀看次
字級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四月二十二日「世界地球日」,衛福部國健署昨呼籲國人從「低碳飲食」做起,身體力行愛地球。由於國人蔬果普遍攝取不足,每日「三蔬二果」僅有一成三國人做得到;國健署邀請民眾響應「一周一日蔬食環保餐」,天天五蔬果,愛地球也維護健康。

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組長林莉茹說,調查發現,每日三蔬二果的建議,真正做到「天天五蔬果」的民眾僅占百分之十二點九。蔬果吃不夠主要是工作忙碌、多外食,部分民眾以為一餐光吃五份水果或五分蔬菜,或者這餐沒吃蔬果、下一餐再補回來即可,因而忽略三蔬二果「三餐均衡飲食」的重要性。

她提醒民眾,每天應攝取三份蔬菜(一份蔬菜煮熟後約半碗)及兩份水果(一份水果約一個拳頭大),一日蔬食環保餐即可提供五份以上蔬菜,兩餐中增添水果,即可輕鬆達到三蔬二果之建議攝取量。

國健署長邱淑媞指出,低碳飲食即「在食物的整個生命周期中,盡量排放最少的溫室氣體」,包括選擇在地、當季食材,並以食物的原態入菜。各大類食物中,蔬菜種植生長周期短,所需能資源投入較少,「碳排放量」是所有食材種類中最低的。

國健署以一份肉約三十公克;每攝取一公斤肉類即增加十三公斤碳排放計算,以每人每天吃五份肉類推估,若執行一周一日蔬食環保餐,一年即可減少一百零一點四公斤碳排放;若全國民眾皆響應,一天即可減少近四千三百萬公斤碳排放,相當於減少四千八百六十六輛一千六百西西的汽車,行駛地球一圈的碳排放。

為達低碳並增進健康,蔬食環保餐有三原則:一、穀類在地,不精製;二、豆、魚、肉、蛋,豆優先;三、蔬果足量,健康又低碳。

如從營養層面考量,每日主要熱量來源應來自全穀根莖類的碳水化合物,且穀類種植的排碳量相對較低,民眾可選國產稻米、地瓜或糙米、紫米;蔬果以當季優先、在地優先、菜色多樣、原態水果為原則。吃蘋果、水梨、蕃茄、桃李等水果時,盡量洗乾淨連果皮一起吃,可攝取更多膳食纖維,也減少廢棄物產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