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四月二十二日「世界地球日」,衛福部國健署昨呼籲國人從「低碳飲食」做起,身體力行愛地球。由於國人蔬果普遍攝取不足,每日「三蔬二果」僅有一成三國人做得到;國健署邀請民眾響應「一周一日蔬食環保餐」,天天五蔬果,愛地球也維護健康。
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組長林莉茹說,調查發現,每日三蔬二果的建議,真正做到「天天五蔬果」的民眾僅占百分之十二點九。蔬果吃不夠主要是工作忙碌、多外食,部分民眾以為一餐光吃五份水果或五分蔬菜,或者這餐沒吃蔬果、下一餐再補回來即可,因而忽略三蔬二果「三餐均衡飲食」的重要性。
她提醒民眾,每天應攝取三份蔬菜(一份蔬菜煮熟後約半碗)及兩份水果(一份水果約一個拳頭大),一日蔬食環保餐即可提供五份以上蔬菜,兩餐中增添水果,即可輕鬆達到三蔬二果之建議攝取量。
國健署長邱淑媞指出,低碳飲食即「在食物的整個生命周期中,盡量排放最少的溫室氣體」,包括選擇在地、當季食材,並以食物的原態入菜。各大類食物中,蔬菜種植生長周期短,所需能資源投入較少,「碳排放量」是所有食材種類中最低的。
國健署以一份肉約三十公克;每攝取一公斤肉類即增加十三公斤碳排放計算,以每人每天吃五份肉類推估,若執行一周一日蔬食環保餐,一年即可減少一百零一點四公斤碳排放;若全國民眾皆響應,一天即可減少近四千三百萬公斤碳排放,相當於減少四千八百六十六輛一千六百西西的汽車,行駛地球一圈的碳排放。
為達低碳並增進健康,蔬食環保餐有三原則:一、穀類在地,不精製;二、豆、魚、肉、蛋,豆優先;三、蔬果足量,健康又低碳。
如從營養層面考量,每日主要熱量來源應來自全穀根莖類的碳水化合物,且穀類種植的排碳量相對較低,民眾可選國產稻米、地瓜或糙米、紫米;蔬果以當季優先、在地優先、菜色多樣、原態水果為原則。吃蘋果、水梨、蕃茄、桃李等水果時,盡量洗乾淨連果皮一起吃,可攝取更多膳食纖維,也減少廢棄物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