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虔豪(駐韓獨立記者)
四月十三日,南韓舉行四年一次的國會選舉。這天不僅被視為是對朴槿惠總統的期中考,也將對下屆大選產生一定影響。
我曾在去年底的專欄文章提過,儘管朴槿惠政府出包與飽受指責,包括總理遭揭發收賄下台、世越號船難與MERS疫情處裡不當、打壓工運勢力、強推歷史課本國編等,招致民怨四起;但因北韓的挑釁與政府堅守原則應對,強調安保的朴槿惠總統,聲望一直維持在四成左右,連帶使執政的新世界黨選情維持安定。
最大在野黨「新政治民主聯盟」則陷入內鬨,分裂為前總統參選人文在寅為首的「共同民主黨」與「第三勢力」明星安哲秀的「國民的黨」。選前兩黨在多個選區無法整合,分裂的在野黨被認為選情居於劣勢。
但新世界黨並非無問題存在,除執政包袱外,若干與朴槿惠總統針鋒相對,甚至公開批判政府的人士,被黨內「親朴」派系圍剿;「非朴」派有人被迫辭去黨職,有人脫黨參選,這波「自相殘殺」國際媒體較少提到,卻被認為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選前各家機關公布的民調,三百席國會中,新世界黨普遍被預測可能過半;共同民主黨面臨一百席都不保的窘境;而因文在寅領導在野黨時,刻意排除被視為「進步派大本營」的光州與全羅道政治人物參與決策核心,該地選民則轉而支持安哲秀,「國民的黨」被認為可獲三十席以上。
但選票開出來,朝野盤勢卻出現驚人逆轉。新世界黨爆冷門,意外慘敗,只拿下一百二十二席,淪為第二大黨;選前「顧人怨」的共同民主黨,則橫掃首都圈,以一席之差成為國會最大黨;國民的黨則是初試啼聲獲佳績,不僅光州與全羅道幾乎固守住,左打在野黨,右打執政黨的「第三力量」策略,也吸引不少中間甚至保守選民給予政黨票支持,取得三十八席佳績。
三黨人士都形容結果是「民意的恐怖力量」。而這波民意憤怒,隱藏於先前連串的民意調查之後,讓人無法預測。同樣現象,也出現在二○一四年底的台灣地方選舉中:國民黨引發社會不滿的同時,民調卻顯示兩黨候選人拉鋸中,甚至藍營可能帶優勢;票開出後,綠營大勝,連先前顯示大輸的地方,最終還小贏。
這是朴槿惠總統首次在任內遭逢最大挫敗,媒體以「選舉的女王神話崩解」、「政府將成跛腳鴨」來評價。這次選舉,年經階層投票率略為升高,加上執政黨內鬨讓保守選民失望,不願出來投票,致使選舉結果逆轉為「朝小野大」。
下一步必須觀察,選後在野兩黨能否有效合作、朴槿惠政府會不會有施政調整,和新國會是否有不同的互動方式。朴的任期還剩二十二個月,在選舉意外吞敗後,若未察覺民心向背,很可能影響大選;而在野黨若過度沉浸在擊退新世界黨的喜悅,不思如何合作推動政務並協助解決社會問題,也可能重遭選民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