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讀佛光菜根譚星雲一筆字之水的種種〈水的啟示〉中,其中一句「天人惡鬼一水四見」,讓我有些聯想。
一水四見,是佛教唯識學所引的例子。同樣是水,六道眾生所見不同。天人覺得如晶瑩的琉璃;人可以解渴、洗滌;魚蝦認為是居住之地;餓鬼見水,化成臭穢的膿血痰涎。
人間佛教的觀念,注重在此時此地此人的提升與淨化,故有關一水四見之說,當以人為重點,以居住的環境為主,才是正確的做法,亦即要先了解水對人類的重要性,和如何將水的功能發揮最大效用。
水是生命的必要物質,從身體構造來說,水份占人體百分之七十,其重要不言可喻。水無法自行生產,但人類舉凡滋潤、解渴、盥洗等,都必須仰賴水,沒有水就無法生存。
佛家強調「緣起」,凡事都有依恃性,相互牽連影響,如網絡般綿密,身為地球村一分子,理應滴水守護。
台灣地形狹長,山勢高低落差極大,水庫淤沙功能大減,蓄水量約少三分之一,難以留住水源,更應點滴寶貴,不該輕易浪費;莫等無水可用時,才發現水的珍貴。
以往長久不降雨,政府擔心缺水危機,希望民眾共體時艱,節約用水,度過缺水期;若老天仍不下雨,則採取限水措施。事實上,愛惜用水的習慣,必須從日常生活養成,待內斂為慣性習氣,就會自然而然遵循。
「水的啟示」告訴我們,水是大自然的恩賜,涓滴來之不易,故要保護水資源,人人從自身做起,「水滴雖小,漸盈大器」,積少成多,總會見到成效的。
黃權人(南投縣/服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