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上有衛星追蹤器的玳瑁「阿飛」,去年十一月野放。
圖/林務局提供
背上有衛星追蹤器的玳瑁「阿飛」,去年十一月野放。
圖/林務局提供
【本報台北訊】台灣首度成功追蹤玳瑁的海上行蹤。一隻瀕臨絕種的玳瑁「阿飛」,去年十一月十三日在背上裝設無線電發報器,從宜蘭無尾港野放出海,經歷海上九十四天旅程,穿越五千四百六十七公里海域,今年二月十四日,在印尼卡里馬塔海峽「勿里洞島」發現牠的蹤跡,海洋大學研究團隊揭開海龜生態的神祕面紗,也創下追蹤路程最遠的紀錄。
玳瑁是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物,「阿飛」是去年海大研究團隊在宜蘭救傷的海龜,是一隻身長七十五點一公分、重達六十三點五公斤的成熟玳瑁;但身體虛弱,背上有很多動物甲殼大藤壺,還有肺炎,養病期間還排出大量飛魚卵、藻類及少量塑膠物品,經過一百三十天獸醫照護養病才恢復健康,成功野放。
海洋大學生物研究所教授程一駿表示,隨著無線電衛星發報器傳回的訊號發現,這隻玳瑁從台灣東部出發,貼著大陸的陸棚,也就是水深二百公尺以內的淺處游向南方,一方面不會太靠近陸地被人捕捉,另一方面也不會跑到深海區被洋流飄走。
程一駿表示,學界對於玳瑁了解不多,原本沒有預期會跑到南方去,也不知道怎麼會從台灣東岸跑到印尼。「阿飛」往南游的速度很快,一般海龜的游泳時速從每小時一點二至一點六公里,但「阿飛」游泳的時速達每小時二點三至二點六公里,幾乎是全速飛奔前進,這可能是玳瑁遠行保護自己的方式之一,「游快一點,就抓不到我了」。
「阿飛」經過海上三個多月的旅行,最後停在印尼卡里馬塔海峽「勿里洞島」,那是知名的潛水勝地,也是珊瑚礁區。游到那裡明顯的活動變慢,在附近晃來晃去吃東西。
程一駿說,外界對於綠蠵龜的了解相對較多,而大多在藝品店看到玳瑁,這兩年保育意識高漲,才對玳瑁有些許了解,估計數量僅綠蠵龜的五分之一至十分之一,這一次有了長距離的追蹤,算是稍稍解開玳瑁生態的神祕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