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與G20財長在春季會議中警告,低利率政策無助削減失業及拉高通膨。圖/美聯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二十國集團(G20)警告,單靠低利率,並非使全球經濟成長恢復穩定的解答。全球經濟仍面臨生產力成長疲軟、貨幣政策後繼無力、中國大陸經濟轉型面臨某種程度困難、石油出口國財政吃緊、資本流動脫序、希臘紓困談判陷入僵局,以及英國可能「脫歐」等多項威脅。
出席國際貨幣基金(IMF)春季會議的全球一百八十多國財金首長(包括G20),保證將使用所有可用的工具,以促成全球「強勁、持久、就業機會充裕且更平衡的成長」,但各國對擴大公共支出、中國大陸經濟成長及英國可能「脫歐」等問題仍出現矛盾。
美國財長陸伍警告,「各國應避免採取『以鄰為壑』的匯率政策來促進出口」;他並要求順差國應增加支出,以提振全球需求。但德國財長蕭伯樂堅持預算平衡計畫,並警告「基於全球經濟成長高度不確定,且金融市場情勢異常,財政政策必須高度審慎,並控制政府支出」。
中國公布第一季令人鼓舞的經濟成長數據後,各國財金首長予以肯定,並表示全球部分地區已出現「陽光」。但IMF亞太部門主管李昌鏞警告,「除非中國政府能更廣泛地落實刺激經濟措施,而非只限於推動『舊引擎』,否則中期的風險將提高」。鑒於更多國家實施負利率,G20表示,貨幣政策本身並不能帶來平衡的成長。美國財長陸伍指出,歐洲不能光靠貨幣政策。歐洲的問題是成長太慢,無法削減失業及拉高通膨。
IMF的國際貨幣金融委員會(IMFC)也呼籲成員國推動「有利經濟成長」的支出政策,並表示IMF應研究新的貸款工具,協助因應全球成長放緩。
IMFC聲明表示:「全球經濟前景下探的風險,自去年十月來已加劇,成長更普遍放緩以及資本流動突然撤離的可能性增加。」IMFC呼應G20的聲明,表示各國應「避免各種形式保護主義與競爭性貶值,允許匯率反映經濟基本面變化」。
IMFC指出,欲刺激成長、避免通縮,需要「更有力、均衡的政策組合」,不能只依賴貨幣政策,「所有國家都需要採行有利成長的財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