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希諴
「我老爸最近沒什麼力氣,都懶洋洋的。」黃小姐望著她八十五歲,罹患失智症的爸爸。
「哪裡不舒服?」
「他自己什麼都記不住,也不會講話了。」
「最近老先生血壓如何?」
「我們都有給他吃藥啊,你看,這是他的血壓紀錄。」
我看過病人的血壓記錄簿後說:「您父親現在體重,比起以前,已下降許多,血壓也自然下降了。」
「?」
「體重每減少十公斤,收縮壓就降低五到二十毫米汞柱(mmHg)。」
「這麼多?」
「您父親目前的血壓,收縮壓平均在一一○以下,不再吃降血壓藥物,也許精神會更好。」
隔周,黃小姐說,老先生血壓維持在一二○到一三○之間,比血壓在一一○時,精神明顯好許多。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血壓太低,大腦血液灌流量不足,讓人腦昏昏的,不想指揮身體活動。要注意的是,會因為血液灌流量不足,導致腦中風。」
「好可怕喔,我原本以為,只有膽固醇太高,才會塞住血管,造成中風。」黃小姐繼續又說:「對了,為了減少膽固醇,是不是吃清淡一些,對爸爸比較好?」
「膽固醇太高,雖有危險性,例如證據顯示大於二四○,就容易有心血管疾病。但是膽固醇太低,也有缺點。」
「?」
「不論是人體的性荷爾蒙,或是人體細胞膜完整性的維持,都需要適當的膽固醇當原料。特別是腦血管,低密度膽固醇太低,也會降低血管彈性,增加腦出血的機會。」
「我一直以為,膽固醇愈低愈好。」
「膽固醇是脂肪與蛋白質融合的物質,能支撐身體細胞與組織架構所需,並負責能量轉化,是身體的必要物質。」
「原來膽固醇太高與太低,都不是好事,就像血壓一樣。」
「對,膽固醇一旦過低,生理機能變差,細胞結構也變弱。所以膽固醇過高或過低,就像血壓過高與過低,都會增加死亡率。」
「好可怕。」
「尤其,對於罹患失智症的病人,常常會忘記是否用過餐、吃過藥,照護者除了要記錄血壓外,更要讓病人定期接受抽血檢查,確保營養與電解質之平衡,才是維持健康長壽之道。」
(作者為中山醫大附設醫院神經內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