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中市興大附中的英文科教師施玫玫為提升學生國際觀,自二○○六年起與丈夫林彥錡首創台灣高中職的常態國際課程「跨國視訊教學計畫」。該計畫如今已與全球四十多國、數百所學校與國際組織合作,完成超過六百三十多項國際課程,更免費開放跨國視訊課程給興大附中的學生報名,讓台灣學生有機會與世界各國的學生一同上課、合作研究甚至競賽。
施玫玫說,台灣學生的素質並不差,只是缺乏舞台發揮,此計畫提供學生一個平台與各國學生合作與競爭,學生透過這些經驗,了解自己是有能力走入國際,不再畫地自限,「學習做更大的夢」。
助18校移植課程
學習做更大的夢
「跨國視訊教學計畫」近來更被教育部納入「提升青年學生全球移動力計畫」中,成為未來台灣國際教育的重要一環,目前夫妻兩人受教育部委託輔導全台十八所學校移植此課程模式。課程內容橫跨文化、社會、政治、自然科學、法律等領域。
一群興大附中的學生放學後,還待在教室裡開著讀書會。這群學生正在為幾天後與六所美國高中進行的「青年高峰會議」視訊課程作課前準備。學生將在這堂課上與美國的高中生針對聯合國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U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進行辯論。
讀書會上,擔任課程總召的學生一邊主導讀書會進行,一邊聆聽同儕意見,老師則在一旁引導並確認學生的討論沒有偏題。日後還需召開數次的讀書會,整理視訊課程當天所要發表的研究報告以及預想外國學生可能的發問,最後將這些內容翻成英文,交由老師修改。
參與課程的學生說,他們在與國外學生視訊連線前,一定會熟記老師修改過的英文稿,以利在課程中與國外學生溝通。學生表示,外國學生常踴躍發問,甚至會點出他們沒有思考過的面向,當下便會促成即時的討論與應答,「雖然真的難以招架,但非常有成就感」。
至於國內外學生的差異,學生黃暐婷補充,之前與荷蘭、克羅埃西亞及烏克蘭等國家進行「下議院辯論」的視訊課程,以「經濟議題與健康議題何者為重」為題辯論,她發現台灣學生因填鴨式教育的影響,在進行辯論時,常受題目影響而只選擇支持其中一個選項,但外國學生的思考卻相對靈活,不因題目而只選擇一個選項,反倒對兩個選項進行論述,點出問題本質再進行回答,讓她學到寶貴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