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縣布袋高跟鞋教堂一夕暴紅,成為打卡勝地。身為嘉義縣民,以往到布袋港一路悠閒順暢,如今車輛壅塞、人潮擁擠,到處「行不得也」,遊憩的品質變差了,不知該喜還是憂?
嘉義縣是全省前三大高齡縣,人口嚴重老化,產業不振、經濟蕭條,國民平均所得最低,比外島還不如。布袋是個傳統漁港,工商業不發達,站在縣民立場,希望能加強地方建設,致力經濟發展,創造就業機會,讓嘉縣脫離又老又窮的宿命,才有了高跟鞋教堂的產生;盡管賦予烏腳病的故事有點牽強,但不可諱言的,是個很成功的行銷手法。
高跟鞋教堂成了「快速景點」,只因現代人太過空虛,追逐熱鬧的心態所造成;作家劉克襄擔心「有人潮、沒文化」,是個殺雞取卵的做法,我倒認為過慮了。
台灣流行一窩瘋,如最近到處蓋吊橋,竹山天梯、仁愛奧萬大、山美福美、高雄茂林、屏東三地門等,競相比長、比高、比絢麗,似乎不蓋吊橋就跟不上時代。
換言之,繼布袋高跟鞋教堂和北門水晶教堂,若有其他地方仿效,以台灣人有樣學樣的風氣來看,實不足為奇。根據經濟學邊際遞減法則,一旦失去了新鮮感,勢必產生蛋塔效應,就讓市場機制自行淘汰吧!
從現實面來看,經濟和文化本就很難兼顧,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只能下重藥,觀光帶來錢潮,讓經濟起死回生,促進地方繁榮,對又老又窮的嘉義縣來說列為首要,各界無須太過爭論了。
李祥(嘉義縣/自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