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毓蘭(中華警政研究學會祕書長)
三月底的台灣,因小燈泡被殺,沉浸在驚恐、悲傷、憤怒中;但又因小燈泡的媽媽,備受感動與療癒。這個失去摯愛女兒的母親,在悲劇發生後幾個小時內,從崩潰中迅速恢復理智,她即使在悲痛中,也沒有任何情緒性字言,沒有歇斯底里控訴,發言與貼文,充滿正向能量,引領社會大眾以更大的愛,更多的關懷,讓人間更安全。
社會上隨機殺人事件頻傳,讓社會不安,陷入廢死與反廢死的論戰。小燈泡遇害的次日,大台北地區隨即發生兩起隨機砍人事件,捷運警察和執行消毒工作的清潔隊員被砍傷,兩個犯嫌都和當街砍殺小燈泡的王景玉一樣,行為舉止怪異,疑似精神違常。
台北市警方因發布「內湖殺童案精神病症明顯」新聞稿,招致為兇嫌脫罪的疑慮,主要在於過去幾年的隨機殺童案件,兇手曾文欽、龔重安都因精神障礙免死,連捷運隨機殺人的鄭捷也進行精神鑑定,人民的憤怒已到一觸即發的爆點。
不知道這些在遊樂場、捷運上、小學或街上,揮刀砍殺無辜,對幼童割喉砍頸的兇手們是真瘋,還是裝瘋?但是我很希望了解這些人會變得這麼殘暴,毫無人性的原因。
根據報導,鄭捷收押後兩個多月內,父母除了寫封信給他外,未曾現身探望。鄭捷的跆拳道教練回憶:「他小時候很瘦,表現平凡。他就是一般孩子,有笑容,會快樂,喜歡玩,有榮譽感,有上進心。」「是怎麼樣的家庭製造了這樣的孩子?是怎麼樣的社會製造了這樣的父母?這樣關心自己名聲與金錢,更甚於自己子女的父母?」從教練口中道出父母對於孩子的疏於關心,可能就是這起事件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一二年在台南湯姆熊遊樂場割喉殺害十歲男童的曾文欽,二審法官在審理期間,特別委託專家學者對他人格鑑定,結果發現:曾文欽的父親放任管教,父子倆關係疏離,甚少互動,母親管教嚴格,衝突較頻繁。
曾文欽自幼即難以與主要照顧者,建立適當依附關係,無法學習適當技巧應付人際互動問題,缺乏同儕間重要的交流經驗及學習對象與能力,曾文欽困縮於自己世界中,缺少設身處地、感同身受的理解。
不管總統當選人、還是首都市長,都認為社會安全防護網破了,但政府部門在案發當下,只見各單位在慌亂中忙著推諉責任,只希望把球丟出去,而不是思考如何找出問題的核心,如何補破網?
這幾天小燈泡媽媽叨叨絮絮的告訴我們,她有多愛小燈泡、多想小燈泡,跟我們分享小燈泡在人世間短短四年中,都是在滿溢的愛中成長;小燈泡的媽媽還要我們抱抱身邊最愛的人,告訴他:「我愛你」。
其實,小燈泡的媽媽就是指引我們如何補起社會安全防護網,從愛自己身邊的人開始,別讓他們有機會變成曾文欽、鄭捷、龔重安、王景玉。
小燈泡雖然熄滅了,但是她留下的幽光,喚醒大家對愛的重視,將永遠照亮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