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讀星雲大師大作〈我的國仇家恨〉,心有戚戚焉。大師眼見政治紛亂,不慍不火的陳述,包容乃大的心懷,值得國人深思。
大師的祖籍江蘇揚州,輾轉流離,落腳台灣,打造了佛光山。無奈寶島籠罩著對立氛圍,藍綠分清楚,統獨不相容,莫怪大師感慨:「我是哪裡人?」
四、五十年代,有明顯族群意識,本省與外省對立,原住民被輕視。錯誤政策逐步修正,七、八十年代逐漸淡化。蔣經國晚年種族雖然不到水乳交融,但「芋頭加番薯」生下一代,國台語嘛也通,從專制走到民主,從仇視邁向共容,是一段漫長的艱辛歷程。
努力成果歷經多次選舉,被徹底摧毀。政客切割,造成人民對立,極盡挑撥之能事,就像吸毒者,愈陷愈深,無力自拔。
受到操弄的人民,無法了解誰是「民」?誰是「主」?把公僕當主公,民代當偶像,政府機構當宮殿,主政者的話當聖旨。政客如童話故事中的「吹笛手」,把人民耍得團團轉。
大師透過歷史殷鑑和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冤冤相報終究不是辦法;他曾遭到誣衊,仍慈悲寬恕對方。民進黨和中國大陸並沒有深仇大恨,愛台灣是對的,卻不一定要和大陸為敵。
想要追求和平,只有盡力彌補,以仇報仇、以恨止恨,冤冤相報何時了呢?
只有慈悲、忍耐,才能化解憤恨,忠言逆耳,希望未來的主政者聽得進去。
黃富生(新北市/自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