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盡樂》印象樂派創始人 德布西

魚簡 |2007.03.28
335觀看次
字級

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這一段時間,法國的藝術領域興起了印象主義,無論繪畫或音樂都受到影響。印象主義摒棄之前浪漫主義對宏大題材的重視,把創作重心轉移至人們對生活和大自然的熱愛。儘管德布西並不熱衷於「印象主義」這一派別,但是在音樂歷史上,他無奈地被稱為印象派的創始人。

一八六二年,德布西生於巴黎近郊的聖日爾曼。九歲時被送往坎城的嬸嬸家寄住,遇上了弗洛維爾女士,發現他的音樂天賦,開始教他彈琴。因為有這良好的基礎,德布西在十一歲那年考入巴黎音樂學院就讀。他多次贏得學校鋼琴比賽獎項,可是他在樂理方面獨特而違反常規的意見經常讓老師頭疼,還因此被稱為「傳統的破壞者」。

正因為這所謂的「音樂反叛性」,讓德布西的創作有了與眾不同的特質。他以法國音樂的「清晰而典雅、樸素而自然」表達方式,細膩含蓄地創作自己對美好氣氛的憧憬。在他的創作中,旋律多以短小的動機組合而成,反對浪漫主義中常見的重複和擴充。複節拍之中蘊藏著不規則的節奏;調子中的每一個音具有同等地位,削弱了調子的中心感;加上色彩豐富的和聲和絃,構成了德布西的音樂。

德布西作品中最受矚目的管弦樂前奏曲〈牧神的午後〉,被稱為印象主義的奠基之作。此曲創作背景為當時法國詩人馬拉美(Stephane Mallarme)的詩作,敘述牧神在悶熱的午後午睡,半夢半醒之間與林中仙女們追逐,朦朧中似幻似真。音樂自始至終與詩歌緊密聯繫在一起,長笛奏出代表牧神的曲調,迷茫而慵懶,收放自如的節奏擴大旋律的張力。全曲呈現出讓人如癡如醉的夢幻意境,可謂空前的突破。

德布西於一九○七至一九一七年之間創作了幾部鋼琴作品,包括,《兒童角落》、第一及第二卷《前奏曲》、《十二首練習曲》等,並且完成了室內樂作品《長笛、中提琴與豎琴奏鳴曲》、《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等。但正當他打算再為各種樂器組合創作更多奏鳴曲時,不幸於一九一八年罹癌病逝。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