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校服的泰迪熊是杜永泰(左一)帶領小朋友和國外交流的橋梁。圖/教育部提供
【本報台北訊】曾是難民的國小教師杜永泰,抱持「當老師是我的使命,要做個別人無法取代的老師」信念,長期推動國際教育,和十八國、三十多校交流,成為國際教育推手。
桃園市中山國小教師杜永泰,原是中南半島難民子弟,因母親過世,被救災總會安置在育幼院,和來自印度、尼泊爾、越南、寮國、泰北及台灣等地的弱勢兒童一起生活。他回想,當時育幼院就像大家庭,自己從小和不同膚色、各種口音的孩子生活,「國際化種子深深種在我心裡」。
雖然在育幼院,吃住都有妥善照顧,想往上爬卻要靠自己。杜永泰表示,當時五人一間房,室友打架玩樂是常有的事,要靜下心讀書,要靠決心和毅力。
國中畢業後,杜永泰考上台北建國中學,偶爾聽同學談到各自的學習歷程,他心中常有所感, 認為每個人若從小能多遇到幾個熱血教師,長大就會不一樣。也因為這份信念讓他踏入教職,並讓他獲得二○一五年師鐸獎。
泰迪熊 軟化孩子
杜永泰得知有個國際教師交流組織,可以找到有意交流的國外教師,他和班級導師合作推動「泰迪熊計畫」,讓穿制服的泰迪熊跟小朋友一起上課。每天輪流由小朋友帶回家生活,並寫下小熊日記,再把日記與小熊寄到德國小學當「交換學生」。
小熊寄去德國前,師生還辦了惜別會。沒多久,德國小學也寄小老鼠來體驗台灣生活,後來班上學童還和德國小學生透過視訊交換心得。看到台德雙方學生的回饋,杜永泰很感動,認為這樣的課程「有情感、有愛、有熱情」。
杜永泰也推動國際筆友,每周將小朋友寫給國際筆友的信寄到國外,再把國外筆友的回信貼在海報上。他說,國際教育改變了許多學生,像是一個人際關係不好、常常與人爭執不下的孩子,抱著泰迪熊分享心情時,全班孩子都願意接近他,慢慢地,孩子臉上笑容多了,人緣也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