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敵數位 18萬鑄字銅模要退休

 |2016.04.01
3310觀看次
字級
豐益印刷廠當年生產鉛字使用的銅製板模,每個成本約五十元,光是投資上萬個板模,當年幾乎可以買下一條街。
印刷廠第二代老闆羅伸茂深知鉛字已被時代淘汰,不捨丟棄,原封不動保留萬餘個不同大小、字體及字樣的鉛字。 圖/林伯驊

【本報嘉義訊】嘉義市豐益印刷廠走過一甲子,店門雖僅一公尺寬,卻曾是台中以南最大活版印刷廠,光是打造鉛字的銅製版模就耗資近千萬,「當年能買下一條街」。但數位時代巨變,老闆羅伸茂不捨舊機器論斤賣,嘉義市盼望文資登錄「古物」,保存這段歷史。

七十歲羅伸茂,父親羅安國在民國三十二年創立「羅印務館」,七、八年後搬遷到嘉市新榮路現址。起初以印刷為主,業務量日益增大,羅安國於是擴充鑄字機具,許多同業都來下訂買鉛字,民國五十至七十年達到顛峰,員工上百人。

羅家共十一名子女,羅伸茂排行老三,嘉義高中畢業後聽從父親說「印刷比較好賺」,返家工作,接客戶訂單鑄鉛字、代為撿字排版及印刷,從早上七時忙到晚間十時。當年白河大地震後,許多印刷廠因鉛字散失,造成一波訂單高峰。

撿字出錯險招禍

另類回憶

羅伸茂說,生意盈餘父親都用來添購器材,一台鑄字機造價百萬元;製作鉛字的銅製板模,又稱「字的母親」,每個成本約五十元,而一套常用字集約一萬字,六種不同大小,加上楷、宋及黑三種字體,光是銅模就有十八萬個,成本粗估九百餘萬元,「民國六、七十年代能買下一條街了」。

羅伸茂回憶,將字體銅模、鉛塊放入鑄字機,每分鐘平均生產百個鉛字、每天同時三、四台機器運作,生產最多莫過於「的」、「之」、「人」等常用字。

當年印刷同業除了會購買鉛字,豐益印刷廠也會替較小廠商代為排版、印刷,員工必須在整面擺有鉛字的櫥櫃撿字。羅伸茂說,曾有員工將「強」錯拿成「弱」,變成「莊敬自弱」;更有次「央」拿成「共」,在某校刊上印出「中共政府」,尚未解嚴的時代相當敏感,遭到政府調查,最後寫悔過書自清,當時令人捏把冷汗,現在回味無窮。

整片版模鑄字機

全台唯一

羅伸茂八十年代接掌家業,但時代逐漸走向數位化,不得不轉型,咬牙砸百萬元買現代機器,但失去唯一「鑄字」的地位,風光不再,他不禁感嘆時代巨變,「創業維艱,守成困難」。

走過豐益印刷廠的狹窄長廊,當年活版印刷的鑄字機、印刷機、銅模及上萬個鉛字等,都以帆布覆蓋。羅伸茂不捨地說,現在鮮少開機運轉,若秤斤賣,大概只有數千元,根本划不來;嘉義市文化局日前探訪,認為值得予以文資審查,若成功登錄「古物」,就能保存維護;若進一步調查,甚至打造小型文物館,獲得羅伸茂認同。

日星鑄字行負責人、台灣活版印刷文化保存協會理事長張介冠說,豐益印刷廠保存機具完整且特殊,另有兩部鑄字機能置入整片銅板字版模,是全台唯一。張介冠認為,活版印刷印製能「入木三分」,在薄紙印得很平整,厚紙印出深刻立體效果,很美的工藝,全台粗估僅存不到三十家,希望保存,讓後代體驗這歷史記憶。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