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詠黛
捷運車廂裡,鄰座一位年輕媽媽對朋友抱怨:「好奇怪耶,兩個孩子都是我生的,為什麼兩姐妹的個性差那麼多?有時候,真讓我氣得想把姐姐丟掉!」
把姐姐丟掉?哇,用詞好犀利,不過她的話裡含笑,聽得出來是講氣話。在轟隆的車行聲中,路人甲雞婆黛媽咪悄悄側耳傾聽。
「其實,這孩子也不是有多『九』怪,但和妹妹比起來,她就是不會『說好話』。哎,姐姐太有個性了,好難教喔!」年輕媽媽擔心地自問自答:「應該是天生的個性吧?真怕以後她的人際關係……」
我忍不住在心裡跟她對話:「別急、別急,愛就是慢教和等待……」腦海快速閃過兩個兒子幼時說話差異的畫面。
比比、樂樂這對小兄弟,不喜歡媽媽剪俐落有型的短髮。我跟他們再三解釋,媽媽也想留一頭浪漫長髮,不過,既要上班又要照顧家庭,實在沒時間操心三千煩惱絲。但解釋歸解釋,只要看到我又去剪髮回來,已經上小學一年級的比比馬上大叫:「哎呀,媽媽好醜!」
這句話,讓坐在一旁的爸爸藉著默默看報而偷笑,因為好高興兒子代他發言。
才上幼兒園小班的樂樂,反應含蓄多了:「我比較喜歡妳以前長頭髮的樣子。」
帶他們逛百貨公司,看到我試穿新裝,心直口快的比比毫不留情地給建議:「媽,妳太胖了,趕快換下來!」樂樂的說法是:「嗯,有點好看,有點不好看,妳換另一套試試看吧?」
或許真是與生俱來的個性使然,樂樂從小說話就比較懂得「修辭」。記得有一回帶他去吃喜酒,喜宴上我請教幾位老同學,如何做出營養、可口的便當菜?因為比比較為挑嘴,常嫌媽媽做的菜不好吃,令在辦公室忙累一天、回家還要挖空心思張羅餐食的我挺洩氣。
五歲的樂樂原本安靜用餐,一聽媽媽在跟好朋友「說哥哥壞話」,馬上停下手中的筷子,大聲對著阿姨們表白:
「我媽媽做的菜最好吃了!不管她煮什麼,我都會吃光光,妳們看我——」樂樂一邊說,一邊把兩隻小胳臂舉起來,做健美先生狀,「我就是吃媽媽煮的菜,才長這麼健康!」
一桌大人被逗得笑翻了,直誇樂樂是個會說好話的貼心暖暖包,也恭喜我這不善烹飪的媽媽幸好還有一個捧場的兒子。
年紀漸長,比比慢慢懂得說話的禮貌與藝術,加上坦誠、開朗的個性,結交了很多好朋友,日後對他創業大有助益;樂樂還是一貫的溫文,習慣思辨的他常丟出一些科學、醫學、哲學、經濟學、社會學、史學等話題,讓我們在餐桌上激盪出不同角度的思維。
每個孩子不一樣,特別的個性很可能就是他特別的亮點,只要我們願意接受他的「不一樣」,提供孩子發揮潛能的環境,不但孩子的個性易趨於成熟,而且很快就會角色「翻轉」,讓做父母的喊他一聲老師呢!
捷運門即將打開,年輕媽咪準備下車,她突然側過頭,友善地對我一笑。哈哈,她知道黛媽咪在「偷聽」。我也很有默契地對她點頭微笑,相信慧黠的她一定懂得我心裡在為她大聲喊話:「加油,媽咪! 」(本專欄每月最後一周的周一見報)